www.xieliaobaba.com | ![]() |
![]() |
|
![]() |
|
高科技對國際政治的影響 2000年2月13日 16:13 作者:辛波 1998年,美國不顧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公然以貿易制裁相威脅,企圖逼迫中國在專利和版 公保護方面作出有損主權的讓步,中國政府不怕威脅,針鋒相對,貿易大戰一觸即發。 1996年,美國在法國進行技術間諜活動,曾引發兩國的外交危機。 幾年來,美國推銷各種高技術武器裝備達2200多億美元,僅1995年就達140億美元。 站在世紀的峰巔,俯視昨日世界政壇。我們不禁發現這樣的事例俯拾皆是。科技的觸角已經延伸到國際政治領域。在 由日益發展的高科技營造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如何維護民族的獨立、促進國家的發展更已成為各國的議題。這個“無孔不入” 的精靈對國際政治產生的巨大影響更是倍受關注。 高科技是國力的象征,代表著國家競爭優勢,是綜合國力的基礎與核心。日本綜合研究所發表的《日本綜合國力》一 書中說,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中,經濟實力是主要基礎,科技實力是重點。作為當代科學、技術和工程最前沿的新技術群,它 具有跨學科的性質,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高增殖作用,具體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與空間技術 。高科技也成為21世紀角逐的焦點,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萊斯特在《二十一世紀的角逐》一書中指出,誰能更好地利用由科學 技術的發展形成的包括資金、原材料、技術、信息在內的全球資源信息網絡,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綜合國力的競爭 實質就是高科技的競爭。 高科技的發展開創國家管理的全新時代。由衛星、光纖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結合引起的信息革命,對各國在政治、外交 、軍事上的主權及其控制和實施的權力,都提出了挑戰。遙感技術的軍事應用造成了國家主權的侵蝕。一旦科技落后或防范松 懈,主權和安全保障就會受損。高科技的發展同時也促進派了政府職能的調整。在深刻認識科學、技術、未來產業發展規律的 基礎上,對高科技與支撐未來產業的關鍵性大生產技術,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人才智力,進行有計劃地系統開發。走技術 進步、高科技產業化、內函式、集約型經濟增長的道路。科技進步對政治力的影響著重表現在:促進經濟政治體制的變革,使 之臻于合理化;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領導決策能力;促進政治穩定。 高科技更是國際政治實力較量的“絕對武器”。美國學者伯納德在其主編的同名著作中指出美國經歷了核壟斷—核優 勢—核均衡三個時期,同時美國的威懾戰略思想也經歷了“遏制戰略”—“戰略防御計劃”—“超遏制戰略”。由此不難看出 ,高科技又是軍事上的戰斗力,科學技術的變革能夠改變作戰手段、作戰方式、作戰理論。高科技的發展促使各國制定相應的 軍事戰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國際新秩序的建立。 高科技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融合,催生高科技文明。科技對國際政治的制約體現在加速和加強各種文化及民族的互動 ,促進同質或異質文化的融合與沖突。現代信息、通訊技術推廣與應用,把眾多原有民族文化統歸于以國家利益為氛圍的的大 文化范疇。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催生的必定是高品格、高文化、高文明。未來世界文明沖突決非是僅受道德信仰和地緣政治驅 使的民族格斗,而是以高科技為底蘊所展開的不同文明背景的民族在綜合國力優勢的競爭中表現的文化對榫與匯合。現代高科 技把整個世界編織成了一個密集的網絡,任何國家都有不能置身其外。高科技文明所塑造的國民凝聚力會是人類歷史上最理想 的范式,國際政治格局的建造必須要有高科技文明進行孵化和支撐。 科技在國際政治上的凝聚力和震懾力并不始自今朝。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以及變遷與國際社會科技中心的形成和遷移 有著密切的聯系。 產業革命造就了大英帝國,蒸汽機的發明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個科技中心,也使其一度成為獨霸世界的日不落帝 國,執掌國際事務之牛耳。 以倫琴發現了X射線,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論,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基爾諾夫將淀粉變成葡萄糖的實驗為標志的物 理和化學革命大大促進了德國生產力的發展,并使其后來居上,超過了英國,最終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集團對抗格局。 二戰以后的新科技革命的發源地美國,憑借其原子彈、計算機、集成電路、全球信息網絡的發明和產業化,成了當今 世界的超級大國。 國際政治是以實力地位為基礎的,自古弱國無外交。這是我們耳邊長鳴的警笛。各國紛紛傾力發展自己的民族高科技 ,這更是一個不征的事實:美國力保其在基礎研究、發明創造、軟件、高科技創新和技術應變方面的優勢;日本則在商品開發 、制造技術、質量管理、硬件技術和微小型技術方面領先;西歐國家擅長發現新原理,發明基本技術和提出新理論;俄羅斯繼 承了前蘇聯的科技成果,有優越的理論研究條件,軍事技術較強。 發展中的中國要在風云多變的國際政治中從容應對國家與國家、制度與制度、生存與發展的挑戰,在國際事務中增加 發言權,增加影響力,就要密切注視發達國家的科技戰略和高科技動態,在自力更生、自主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國際聯合、不 失時機地開展技術交流,盡可能多的掌握高新技術——擺在我們面前有道路只有一條——通過技術進步,走科教興國、技術創 新之路! |
|||
Back to Top|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論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