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述評:“三農”問題關系中國經濟發展全局 2001年2月23日 08:05 中新網北京二月二十二日消息:當前,包括農業、農村、農民在內的“三農”面臨的問題,是中國整個經濟發展中關系 全局的一個突出問題。而確保糧食安全和讓農民增收,已成為中國“十五”計劃時期和今年農業及農村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國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重農傳統。在以往兩千多年中,中國農業曾經在長達十三個世紀里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如今,在二十世紀結束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中國農村的經濟和社會面貌已經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中國人終于圓了溫飽之夢,長期短缺的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總量平衡、豐年有余,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十多億中國人衣食無憂,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當前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出現了許多積極的變化:農業結構調整邁出了新步伐,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重要進展,農業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鄉鎮企業出現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長的勢頭,小城鎮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得到加強,農村改革也有了新的突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但是,面對新世紀,在中國整個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的過程中,農業始終承擔著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而這一時期農業又承受著自然條件和市場環境的雙重制約,還將面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新挑戰,正處在一個困難比較多的轉折時期。 朱镕基總理早在去年底重點考察山東省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時就反復強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他指出,近幾年來,由于中央農村政策的成功,中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上了一個大臺階,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農村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突出的是在糧食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的情況下,糧食價格低迷,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這種狀況如不改變,就會嚴重挫傷農民的積極性,動搖農業這個基礎,甚至危及國民經濟的全局。 來自國家農業部的信息說,去年在遭受特大旱災的情況下,中國農業發展的預期目標仍基本實現。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去年糧食生產出現高達百分之九左右的較大幅度減產,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年度減產量最多的一年;另一方面去年的糧食減產又與往年主要是由于自然災害引起的減產不同,在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大背景下,各地面向市場調減供過于求產品,增加優質高效農作物生產,使這一調減很大程度上成為農民適應市場的主動選擇。據國家內貿部門的最新統計,目前中國農產品的百分之九十七點三均處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局面,其中供過于求的農產品占百分之五十六點七六。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確保糧食安全,解決十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頭得大事。農業部長陳耀邦表示,中國如果糧食生產出了問題,再回過頭來搞飯吃,不但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無從談起,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最終也會落空。因此,務必把發展和加強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加強農業是中國整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保持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不久前閉幕的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江澤民主席最近再次強調,“進入新世紀,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的工作仍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一刻都不能放松。”這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在新世紀繼續加強農業的戰略思想和要求。 今年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確定了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十項任務,提出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基本目標,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農業的素質和效益。北京權威人士強調,不調整結構,農業難以發展,農民收入也難以提高。 有關人士指出,新世紀初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將為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的新階段,這使抓好農民增收和糧食生產這兩件大事具有了戰略性質,不僅關系到中國農業發展、穩定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關系到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中通社思良) |
|||
|
主編信箱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