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體育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廣告服務 |
|
專家回應境外媒體:中國尚未成為"世界工廠" 2002年08月03日 09:09 近期國外一些媒體一直在鼓吹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 似乎這種“鼓吹”并非是空穴來風,可靠的數據也許足以使我們“沾沾自喜”: “中國制造”的產品已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僅2001年,中國出口商品額達2660億美元,其中90%屬于工業制造品。同時,世界500強跨國企業中80%已進入中國,390000家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中國已躍居第二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國家。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制造業中心”,法國巴黎百富勤駐華首席代表陳興動在7月28日結束的“世界制造業發展與中國經濟展望論壇”上說,現在國外有句時髦的話———“到中國去”,“分享中國發展成果”。 然而,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經叔平對國外媒體的炒作表示:“我想未免過于夸大。”他說這話,是以最有說服力的數據作支撐。 19世紀六十年代前后,英國是“世界工廠”,其制造業產值在全世界的比重曾經達到20%,而中國現在則不過5%;那時英國生產了全世界53%的鐵、50%的煤,而2000年,我國出口40億美元的普通鋼鐵,卻要進口97億美元優質和特殊鋼鐵,貿易逆差達到57億美元;2001年,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國企業有11家,沒有一家制造業企業。 更令人寢食難安的是,我們不僅量少且質量令人擔憂。在全球制造業的生產鏈上,我國的企業只搖蕩在中低端。中國企業大都采取OEM的制造方式,中國外貿200強中企業出口值有74%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 因此,在這次論壇上,學者憑他們前瞻性的判斷,企業家憑他們的敏感,得出一個冷靜的結論:中國現在還不是“世界工廠”。 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在論壇上說,在世界經濟史上,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國家,先后是英國、美國和日本,“我個人認為,從中國的綜合國力,制造業的素質和競爭能力,特別是擁有的自主核心技術看,中國同先進的工業國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當然,我們渴望成為“世界工廠”,這不僅因為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強大的制造業,更是解決中國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的絕佳機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認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間接意義大于直接意義,他指的正是在于中國從數千年的傳統農業國家向工業化國家的邁進。 那么,中國會不會成為“世界工廠”? 目前,中國已具備打造“世界工廠”的有利條件。集中精力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就有可能在未來10—20年成為“世界工廠”。 最具比較優勢的是龐大的勞動力隊伍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據法國巴黎百富勤公司預測,未來20年,中國能維持一個強大的勞動力隊伍,大量新增的勞動力足以使勞動力成本控制在低水平。盡管中國大學生比例較低,但中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2000年占人口的48.7%,隨著文化教育支出的不斷增長,年輕一代文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另外,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創造出良好的投資環境。近一個時期,外商紛紛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的實驗室”,同時,外企也加大了在華采購的力度,建立零部件生產與采購網。據了解,通用電氣、惠普、戴爾、柯達等跨國公司近期紛紛宣布在中國設立采購中心。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專家判斷“世界工廠”的概念與以往己大不相同,不再是一個國家孤軍奮戰。而是許多國家一起共同打造“世界工廠”。并且,信息化時代的“世界工廠”,其主要特征與工業化時代已有所區別:它是信息技術革命引起的,與工業化時代的世界工廠的延伸和擴展相互關聯。但不同的是,信息化時代的“世界工廠”并不意味著其一個國家整體制造能力的全面提高,而是更多充當“世界工廠車間”的角色。在信息化時代,“世界工廠”不完全是基于國內市場的培育。而是以全球性的網絡化生產、網絡化采購為特征,是委托加工的制造基地。同時,信息化時代的“世界工廠”和科技創新中心呈現分離和形成新的融合的趨勢,形成網絡化的研發中心,而跨國公司全球研發中心系統的設立加快了這種分離的進程。 基于信息化時代的新理解,專家認為,中國在向“世界工廠”邁進的過程中,有條件成為“二元世界工廠”———“二元性”特征已經得到表現:一方面,在傳統的制造行業方面中國表現突出;另一方面在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產品制造方面也發展迅速。 不可忽視的是,中國還擁有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專家認為,最有希望成為“世界工廠”的地區是目前有產業集聚現象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而中堅力量則是民間投資和外來投資。 然而,中國是不是“世界工廠”,能不能成為“世界工廠”,結論畢竟不是研究、討論或者分析可以得出的。正如本次論壇主辦單位之一國家經貿委信息中心的王忠明主任在總結發言中所說,“世界工廠”是時代的意志,是一種歷史發展的社會邏輯的力量。無論你愿意不愿意,歷史總要頑強地表現自己的意志。 王忠明認為,建造世界工廠是一個歷史進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許多專家談到,中國現在還不是“世界工廠”,我們需要做非常多的準備,涉及到產權、所有制、技術進步、管理、勞動者素質提高等等問題。這項系統工程觸角很多,關聯度很大,涉及方方面面,這也注定了世界工廠落戶中國要成為現實,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民日報海外版》 )
|
|||||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體育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