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成都消費者朱某購一輛轎車,維修時竟發現該車不僅維修過,且已跑2000公里。在其向商家索賠未果后,朱某向武侯區法院提起訴訟,并據《消法》第49條提出雙倍賠償要求。武侯區法院日前一審做出了“汽車是奢侈消費,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生活必需品”的另類判決,判朱某敗訴。
的確,《消法》第2條明文規定,“消費者為生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法院之所以判朱某敗訴,就是稱汽車不屬《消法》所稱的生活消費范疇。如此“汽車消費不屬于生活消費”的怪論,令人聯想到那則“白馬非馬”的狡辯。如此怪論,難怪判決會在當地引起軒然大波。
假若依此邏輯,那消費者購買的彩電和手機,以及到高檔餐館吃飯和購買保健食品等,恐怕也都難以列入“生活消費”之列了。更何況僅僅成都一座城市,其私家車擁有量便已超過100萬輛,假若上述邏輯成立,如此多的消費者都將被排除在《消法》的保護范疇之外了。果真如此,不知會令多少的汽車經銷商在背地里竊喜。
針對“白馬非馬”怪論,四川省消協明確表示,消費者購買的轎車屬生活消費品,更屬于《消法》保護的范圍之內。而汽車公司把曾賣過的車,再以新車名義賣給消費者,則屬于典型的消費欺詐行為,故消費者“肯定應該獲得雙倍賠償!”
“維權退一步,侵權進兩步”。汽車消費遭遇現代版“白馬非馬”怪論,假若法律都不能保護消費者一方的合法權益的話,那侵權一方的囂張氣焰,豈非注定要越發地肆無忌憚了嗎?(牧野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