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6日電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3日上午分組審議破產法草案時,多位全國人大常委委員認為,為防止破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方保護和司法腐敗,法院指定破產財產管理人應取得債權人會議的同意。
管理人制度是新破產法草案引入的一項新制度,草案把管理人制度放到了比較顯眼、重要的地位,在草案里專設一章作出規定。這項制度直接決定了各方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
1986年制定的《破產法(試行)》沒有這項制度,管理人的部分職責主要由清算組來承擔。清算組負責對破產財產的保管、清理、估價、處理和分配,其成員主要由政府部門人員組成,并向法院報告工作。
破產法三審稿規定,“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這一直是草案中引發爭議的問題之一。
企業破產造成的利益受損方主要是債權人。原先1000元的債權,債權人從破產財產中受償,往往只能拿回幾百元或幾十元,他們對破產財產的管理和相關收益的最大化最為關注。
審議過程中,有法學家和全國人大常委委員提出,不是由債權人會議任命的管理人,是否能反映和代表債權人的利益要求。法院是中立的第三方,由法院來任命管理人,是否可能存在尋租的空間?特別是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的時候,破產企業所在地的法院,是否能保證來自外地的債權人的利益?
還有觀點認為,對破產財產的處置,涉及到大量的商業安排,由法院任命管理人,管理人的管理行為對法院負責,向法院報告,由法院來決定同不同意。這實際上意味著法院介入到了這些商業交易和安排中來,與法院的公權力性質不相符合。此外,由于法院在決定商業安排的問題上并沒有專業優勢,如果這些商業安排出現了糾紛,糾紛的解決還得靠法院,這就會產生沖突。
這種觀點認為,從本質上說,破產法是私法,涉及當事人意思自治,法院只是一個程序掌控者,否則容易造成公權的不適當干預。
草案三審議稿規定,債權人會議認為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執行職務或者有其它不能勝任職務情形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予以更換。(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