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沒有理由這么做。”海歸派、上海市民鄧維捷在電話里對記者說。6月底以來,因為向法院狀告中國銀聯和另外三家銀行向消費者不合理收取跨行查詢費,鄧維捷成為網絡上的人氣人物。各大網站相關新聞后的跟帖數以萬計。
輿論直指中國銀聯壟斷。“如果是充分競爭市場,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鄧維捷的律師吳冬對記者說。
7月18日,中國銀聯在給記者的書面答復中,回應說:這可能是“普通人”對銀行卡跨行交易網絡“還比較陌生,對其中的運作和機制不了解”,從而產生的以為中國銀聯壟斷的“片面印象”。銀聯認為,跨行查詢銀聯只是對銀行收費,是銀聯與銀行之間的業務往來,收費問題不是銀聯的責任。
在這個書面答復中,銀聯還特別強調自己是反壟斷的,“其實銀聯一直是作為民族銀行卡產業抵御外來壟斷的企業”。
對于自己的“反壟斷”,今年3月銀聯總裁萬建華解釋說:“他們(VISA和萬事達)是全球壟斷的公司。去年VISA把我們列為競爭對手,通知東南亞的銀行不能跟我們合作。后來我就對VISA的人說,如果我們也不跟你合作,在中國封殺你,會怎么樣呢?兩個月后他們180度大轉彎,和我們全面合作。所以我們是反壟斷的。”VISA和萬事達是全球信用卡巨頭。
但是,輿論對這樣的解釋并不能滿意。市場認為,收取跨行查詢費和銀聯對外反壟斷是兩回事情,不能混為一談。
據記者了解,銀聯方面已經與同作為被告的幾家銀行成立應對小組,共同處理這一“信任危機”。
不過事情可能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對成立于2002年、注冊資本高達16.5億元人民幣、總部設于上海的中國銀聯來說,這個夏天面對的將不僅僅是“酷暑”的考驗。
雙幣卡之困
就在反對銀聯壟斷的國內輿論逐漸升溫的時候,銀聯也在另一個戰場上進行著艱苦的努力。
銀聯成立4年以來,雖然在借記卡發行方面成績不錯,但在最賺錢的信用卡領域,銀聯實際上已經被高度邊緣化了。銀聯內部人士透露,中國累計發行大約5000萬張信用卡,95%以上是VISA和萬事達的雙幣種卡,銀聯標準卡不到5%。
出現這種格局很大一個方面原因是銀聯的市場推廣力度不夠。“VISA和萬事達在發卡方面會有一些獎勵和培訓等方面的費用,每年他們都會組織旅游和培訓,國內國外的都有。萬事達卡大學還會組織一到兩周的培訓,完了之后還發給證書,而銀聯這方面什么也沒有。”建設銀行信用卡部一位管理人員對記者說。
“現在流傳很廣的銀行發一張卡VISA和萬事達給10美元的說法并不確切。據我了解的情況,根據各銀行發卡量的不同,返還的多少是不一樣的,從四五美元到八、九、十美元都有。”剛剛離職三個月的原中國銀聯市場部總經理劉鋼也對記者介紹說。
其實,VISA和萬事達的營銷力度甚至比以上了解到的情況還要大。“我知道的,VISA和萬事達與銀行一起搞促銷活動,給銀行每張卡促銷出資300塊的都有。”一位銀聯子公司人士說。
VISA和萬事達對銀行發卡的資金支持,銀聯內部實際上非常清楚。銀聯對此得出結論———必須盡快提高收入水平,從而加大市場投入。但是,盡管銀聯的收入從2002年成立之初的2億多元躍升到10億元,但資金實力仍遠不如VISA和萬事達。
根據VISA和萬事達2005年報,他們的年收入分別是29億和26.41億美元,凈收入分別達到3.60和2.67億美元。萬事達2005年用于廣告和市場發展的費用甚至達到了10.08億美元。從這些指標來看,銀聯與競爭對手根本不處于同一個量級上。
銀聯方面憂心忡忡地對記者介紹了臺灣的案例。臺灣以前有梅花卡公司,經營當地銀行卡跨行網絡,后來由于沒有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時也沒有走出去的能力,結果在VISA和萬事達進入臺灣后,逐漸淪為純粹的交易網絡公司,沒有自己的品牌,并且還需要向VISA和萬事達繳納高額的費用。
要改變這樣的狀況,一方面銀聯醞釀推出更多收費項目,另一方面,希望把銀聯卡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從而把VISA和萬事達擋在中國市場外。
“銀聯將推出面向銀行的品牌使用費,已經獲得主管部門批準,現在還在與各個銀行進行協商。”銀聯人士透露。
對銀聯產生很大競爭壓力的“雙幣卡”,銀聯方面一直感到忿忿不平。銀聯認為,兩大卡組織的雙幣卡,對于銀聯是不當競爭。目前,雙幣卡95%以上在國內使用,走的是銀聯的網絡,但是品牌費等雜費的收取者卻主要是國際卡組織。另一方面,對于銀聯使用萬事達和VISA的國際網絡,兩家機構卻排斥銀聯,要向銀聯收取很高的費用。再者,銀聯還指責說,兩大卡組織在雙幣卡上形成了強勢,使持卡人實際沒有選擇收費更低的銀聯卡的機會。
“如果銀聯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雙幣卡被取消就是順理成章了。但是這個進程太慢了。”銀聯國際部人士對記者說。
主管銀行卡標準的人民銀行科技司有關人士對記者說,銀聯標準作為行業標準,目前尚未經金融標準化委員會公布,而只有上升為行業標準之后,才能進一步上升為國家標準。“是否取消雙幣種卡,這既是個標準問題,也是個政策問題。”人民銀行這位人士解釋。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