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政府宣布:從10月1日起,《湖南省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條例》正式實施,城市自來水供應、管道燃氣供應、集中供熱、城市公共客運、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六大行業,將向社會資本敞開大門,以招標、招商、談判等多種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新聞一出,立即引起關注和熱論。
眾所周知,水、氣、公交、污水處理等是一個城市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要素。而這些行業,或者利潤頗豐,或者虧損嚴重、要靠財政補貼方能維持,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業已形成自然壟斷或政府給予的經營壟斷,往往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因此,它們可能面臨壟斷帶來的諸多惡果,比如:技術停滯、成本高企、產品質量和服務不盡如人意、強買強賣、價格居高不下等,所以經濟學家陳淮斷言:“壟斷是市場經濟的大敵,壟斷是一種腐朽,是一種市場暴力”。湖南此次的新舉措,正是化“腐朽”的一種進步。
據新聞報道,湖南省目前的設計方案是:向民營資本開放后,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一般由政府向特許經營者支付有關費用;而自來水供應、管道燃氣供應、集中供熱由經營者按政府核定的價格直接向用戶收費。簡言之,“賠錢”的,政府給你發補貼,“賺錢”的,自負盈虧。這一設計看起來比較合理。
然而,對于這一破冰之舉,輿論意見并不統一,擔憂者大多關心三個問題:如何監督腐敗,如何公平招標,如何保障市民利益。網友提出這樣的憂慮并不奇怪,畢竟借助“轉型”之機暗箱操作、中飽私囊、侵害群眾利益的弊案早已屢見不鮮。
這些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可概括為:如何取民營資本之利、避民營資本之弊。“取其利”的問題不難理解,民間資本的引入,勢必帶來競爭壓力和發展活力;同時,民營資本的贏利訴求、靈活經營機制是最有效的激勵因子,作為“責權利”比政府壟斷部門更明晰的理性經濟人,民營資本在追求主觀利潤的同時,客觀上也有利于公共產品質量的提升。
當然,正是民營資本這種更強烈的逐利本能,又使得政府必須“避其弊”。具體而言,其一,民營之后,應盡可能在行業內保持合理的競爭格局,既不宜繼續一家獨大、換湯不換藥,由政府壟斷變為私人壟斷;也不應一哄而上,形成過度重復建設。其二,一旦在行業內形成“公私競爭”格局,民營公司的“國民待遇”如何保證?如何避免主管部門袒護“自己人”的本能?其三,在民營化進程中,如何避免官商共謀、權力尋租,即“誰來監管監管者”?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民營化之后如何規范和監管企業的經營活動,避免其侵害百姓利益?所幸,對此新條例已明確規定:特許經營者不得擅自停業、歇業;不得擅自收取未經價格主管部門批準的費用,如管道燃氣開戶費;不得對具有同等交易條件的用戶實行價格歧視等……
既有所期盼,又有些許擔憂,這就是人們對民營資本這條“鯰魚”鉆進公共服務領域的復雜情感。但愿有關部門已經作好準備,既讓這條好動的“鯰魚”攪動死水,又能防止它將水攪得過渾。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作者:徐鋒)
網絡資料:
鯰魚效應:挪威人愛吃沙丁魚,而沙丁魚只有活魚才鮮嫩可口,但由于沙丁魚不愛動,捕上來不久就會死去。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漁民誤將一條鯰魚掉進了裝沙丁魚的魚艙,當他回到岸邊打開船艙時,驚奇地發現以前都會死的沙丁魚居然都活蹦亂跳地活著,漁夫馬上發現,這是先前掉進去的鯰魚的功勞,沙丁魚要想躲過“被吃”的惡運,就必須在魚槽內拼命不停地游動,最終大部分的沙丁魚都能活著返港。這就是管理學界有名的鯰魚效應,用來比喻在企業中通過引進外來優秀人才,增加內部人才競爭程度,從而促進企業內部血液循環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