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7日電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6日發表的分析報告透露,2006年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9411億美元。
報告還披露,2006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對外貿易較快發展,外商直接投資保持較大規模,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匯率彈性提高。國際收支保持較大順差。其中,經常項目順差916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89億美元。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或地區)貨幣當局持有的、可用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和匯率穩定的可兌換貨幣資產。它與貨幣當局的黃金儲備、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頭寸、特別提款權(SDRs)以及其他債權一起,構成一國(或地區)的國際儲備。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中規模最大、增長最快、地位最重要的資產。
報告稱,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產油國的外匯儲備普遍持續快速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截至2006年一季度末,全球外匯儲備規模達4.35萬億美元,是1995年的3.13倍。其中,發展中國家儲備增長遠快于發達國家,占全球的比重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1/3提高到2/3;亞洲經濟體儲備增長尤為顯著,在全球儲備排名前10位中占據了8席,分別是中國、日本、中國臺灣、韓國、印度、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此外,俄羅斯等石油出口國近年來獲取了可觀的能源出口收入,外匯儲備也顯著增加。
報告分析指出,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發展中國家國際融資能力不斷提高,資本管制逐漸減少,匯率彈性有所增強,但許多經濟體外匯儲備仍有較大增長,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亞洲金融危機凸顯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和危害,同時能源問題、自然災害等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因素增多,各經濟體傾向于增加外匯儲備,作為防范危機的自我保險。二是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缺陷,發展中國家在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一般難以在國際市場上以較低成本迅速融資及獲得國際社會救助,因而傾向于增加自身外匯儲備應對國際收支風險。三是近年來全球處于低利率環境,國際金融市場上流動性充足,大量的資金都在尋找投資機會、追求更高的收益,流入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金大量增加。在這一背景下,為了應對外資大量涌入的壓力、維護本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防止本幣大幅升值,外匯儲備增加。四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存在結構性問題,金融體系不發達,國民儲蓄難以充分有效地轉化為投資,導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持續出現順差,造成外匯儲備增加。五是一些資源性出口大國伴隨著國際商品市場上原油、礦產等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持續高企,獲取了大量的出口收入,增加了外匯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