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國際油價不斷下跌,中國國內要求油價下調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一位石油業內專家認為,國內成品油價格可能出現“象征性”的下調,但他警告說,此舉是有“后遺癥”的。
這位專家認為,油改的推出和油價下調是一件矛盾的事情,而且越接近矛盾越大。
目前,兩者的矛盾在于油改的推出正是要等待油價進一步下降的消息,但隨著國際油價向下突破60美元/桶的“改革心理關口”,油價越降,來自部分公眾的壓力就越大。
這位專家說,國家決策部門如果要釋放公眾壓力,有可能進行“象征性”的價格下調,但此舉的“后遺癥”也是明顯的。
這是因為更大的問題來自煉油廠的虧損和油價改革的階段性目標還未取得。日前中石化高層的表態可以看出,油價改革的下一個目標是消除國內煉油板塊的政策性虧損。具體做法是引入“原油成本法”,即在原油及煉油成本基礎上加適當利潤從而形成成品油價格。“原油成本法”可以一舉使國內煉油板塊不虧損。
市場觀察人士認為由于石油價格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政府將長期主導這項改革,國家決策部門將保持“解決問題”式的改革思維逐步推進油改,同時也保持謹慎的調價態度。
這位人士稱,政府的主要著眼點是在石油消費者的購買力和石油生產商的利潤方面尋找到一個平衡。
也有專家表示,油價不應該是單純的油價,它本身也是各方面利益平衡的工具。對國有壟斷企業石油生產商的管理也存在兩難選擇:既要企業效力社會,又要國有企業做大做強,還不能讓國有資產流失。
石油管理干部學院韓學功教授曾分析指出,由于成品油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油價即使到將來也不能完全放開。
他說,目前我國成品油市場尚未十分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場自主地形成價格,勢必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特別是石油作為戰略性物資,維系著國民經濟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成品油價格改革宜穩不宜亂,完全開放確實需要一個過程。(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