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6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載文稱,中國內地最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1398)/(601398)的上市計劃終于落實。工行將會集資最多191億美元,破天荒以H股及A股形式分別于香港及上海兩地同步上市。其中H股公開招股于今日開始,星期四中午結束。上市日期暫定于本月27日。
消息指出,目前股份國際配售部份,已獲14倍的超額認購,總認購金額高達18,000億港元。工行早前已引入高盛、美國運通及德國安聯為策略股東。機構投資者有13個,最大買家是斥資56億港元認購新股的中東國家科威特政府旗下的投資局。香港方面的代表則包括長江實業(1)、和記黃埔(13)、新鴻基地產(16)和中信泰富(267)等巨企。
定價低于同業
貴為內地規模最大銀行,加上近年內地金融股熱潮令有關股份紛紛被“炒高”,市場原先預期工行的定價,亦一樣會在較高的水平。不過最終的定案為,工行將在1.9~2.2倍的市賬率范圍定價,比外界原先估計的2.2~2.5倍為低。和剛在上月底招股的招商銀行(3968),甚至和更早前上市的中國銀行(3988)及建設銀行(939)相比,工行在價值上俱存在折讓。事實上,無論是資產規模、分行網絡,工行俱優于同業。但工行今次定價上并不太積極,皆因其對多種因素的考慮。
有基金經理指出,工行今次定價的取向,偏向著重市場取向多于集團自身的營運能力。他認為,香港的機構投資者看見內地金融股估值皆高,因此也可接受內地最大的工商銀行在2.5倍市賬率這偏高的水平定價。但對內地的機構投資者而言,這卻是一個偏貴的水平。而工行在兩地同步招股,自然要顧及內地投資者了。
大型招股后必調整?
在這時刻,大型招股抽走資金的想法相信又會在投資者的心中浮現。1998年時日本電訊巨擘NTT DoCoMo招股后,日本市況便一直每況愈下。而早前建行及中行上市后,香港股市也同樣經歷一段短暫的調整。但對于工行上市后的市況,市場人士卻意見分歧。霸菱資產管理(亞洲)董事許麗玲認為,近期大市回升,但工行對手如交通銀行(3328)和建行等股份卻未有跟隨,顯示基金正準備把資金“換馬”至工行。她認為市場已反映工行上市所帶來的影響,后市再作進一步調整的機會不大。但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策略員夏朗則認為,工行新股會抽走市場內大量資金,故預期恒指短期內將會有近千點的調整。
“A+H”同步制初試啼聲
工行上市,令人注目的不只是其史無前例的集資額,還有首度出臺的 “A+H”同步上市機制可否通過連串考驗。
以往,港交所規定香港新上市公司不能在上市路演前提早把招股文件披露,而內地監管機構—中國證監會則剛好相反。但從工行在兩星期前已預先把招股文件公開可見,中港兩地的金融監管機構在資料披露的范疇上終取得共識,達到兩地投資者都能同時的、公平的了解上市活動內容的目的。
但工行其后面對的技術問題還有不少。內地A股及香港H股市場在交易時間、機制及流通資金均存在差異,令兩地上市的股份可能會出現 “同股同權卻不同價”的情況。香港軟庫金匯投資業務總裁溫天納認為,定價問題能否解決,招股價區域設定較AH兩股是否同價更為重要。是次工行在和現時上市的內地金融股存在折讓的水平發售。而從兩地機構投資者目前的熱烈反應可見,定價是雙方俱可接受的。
同時,縱使兩地力求同價,但工行已決定把在H股和A股市場的發股比例定為約7:3,以減低A股市場承受的壓力,來面對其后一連串的大型企業上市。這對工行A股日后的股價變動幅度,可能和H股也有不同。而兩地市場估值的距離,以至匯率的變動也會令這問題更明顯。招行、鞍鋼新軋鋼(347)H股價格遠高于G股(股改后的A股)的例子更可引證這點。
對內地巨企上市富參考價值
無論如何,工行上市除對內地金融業改革具有深遠意義外,也為不少有上市計劃的內地大型企業帶來參考作用。內地最大基建企業之一,資產總值達700億人民幣的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旗下新成立的中交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有傳于年底集資20億美元上市。有消息指,中交股份將仿效工行,以 “A+H”形式同步上市。
而對四大國有銀行中唯一一間尚未上市的中國農業銀行而言,工行上市帶來的啟示則更大。工行和農行有不少相似之處。由于同為國家所擁有,兩間銀行皆具不相伯仲的規模、同具深遠的歷史包袱。而工行在走向上市的過程中,便是采取精簡架構、竭力減低不良貸款率、把營運方針和國際銀行業接軌等措施。對農行而言這不失為一個好的模仿例子。而傳聞農行邀請國際會計師行進行審核工作,以至其更勝去年的營運狀況等,皆顯示農行的改革進程亦如火如荼。農行的上市方案預期于年底前出臺,市場預期其 “整體上市”的機會較大。
內地金融業改革,隨著工行的上市也走向一個里程碑。但對已上市的金融機構而言,這可能是一個新挑戰的開始。金融業于下年開始將逐步對外開放,內地銀行面對的競爭將不可同日而語。但毫無疑問,這只會使行業改革速度更快,加強和國際同業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