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中國的外匯市場和金融市場要進一步放開,讓企業和個人擁有更多的外匯,并要為他們持有的這些外匯找到投資的出口,這樣囤積在央行的外儲才更有可能性分散到企業和居民手中。另外,從調整中國產品的成本形成機制入手,也是政府調控儲備水平的有效手段,并可防止國民福利向國際間不合理轉移。
在改變市場結構和市場機制調節中國儲備水平的基礎上,一些專家更呼吁政府主管部門變革中國的貿易、投資、外匯管理制度,調整與此相關的政策措施。專家表示,制度變革和政策調整對中國控制外匯儲備水平來說,更加直接和有效。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記者說,在制度方面,首先要對目前的結匯售匯制度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應逐步放松這方面的管制。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外貿研究部研究員李健也向記者表示,為了維持合理的儲備水平,中國20多年來實行的出口鼓勵和進口替代政策,應當逐步作出調整;吸引外資政策也需要作出調整,并加快實施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
逐步放松外匯限制
趙錫軍說,目前外匯市場和金融市場要進一步放開,讓企業和個人擁有更多的外匯,然后還得給他們持有的這些外匯找到投資的出口。外匯和金融市場的放開,和結匯售匯制度的管制這兩方面越放松,囤積在央行的外儲才更有可能性分散到企業和居民手中。投機性資本方面,就得加以監管了。除了一般的投機性的熱錢,還有一些投機資金是混在貿易項目下假冒外資收入進來的,必須加強監管。
11月上旬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于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有關外匯管理問題的通知》,主要包括擴大交易范圍等四方面內容,可以看作改善結匯售匯制度的具體措施。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部主任梁艷芬表示,國家外管局的上述改進從長遠看有利于“藏匯于民”,若要與改變人們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相配合會更有效,政府主管部門在這方面既要有措施,還要善引導;同時,她建議對資本項目也應嘗試放松管制的措施,既可減緩中國儲備水平連續增長的壓力,也可為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積累經驗。“但一定要有具體的監管措施,防止放松部份資本項下的管制成為國際熱錢流入的新渠道。”她補充說。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