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1日電 據解放日報報道,上海一名學生大三時因成績太差被勸退。經過一年高復班學習,今年重新參加高考,成為大一“新生”。據了解,上海各高校每年都有數十名學生因成績太差退學,其中相當一部分當初是以高分考入的。為何經年“奮戰”念到大學,卻反而不會讀書了?進了大學又被退學,成為退學學生心靈深處的“痛”。面對他們,高校工作是否需要進行反思?高校給學生的“自由度”應如何把握?
渾噩學生并非極少數
“退學的雖然只是極少數,但還有不少學生‘掙扎’在退學邊緣,還有一部分人一直渾渾噩噩,高校應該對他們投入更多關注。”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說。
葉志明認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小到大都是被老師、家長、社會“壓”著讀書,目標就是考試、升學。考上大學后,忽然覺得目標沒有了,學習環境又非常寬松,便茫然不知所措。這好比一個一直被父母抱著的孩子,忽然有一天,父母把他往地上一放,要他自己走路,孩子當然不知如何邁步。有的慢慢摸索,學會了走路;有的卻跌跌撞撞走了彎路。不少學生進大學時,人生觀、價值觀模糊,對于畢業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并不清楚,人生志向嚴重缺乏。他們喜歡張揚個性,又沒有張揚的“資本”,所以很容易迷惘。沉迷網絡游戲便是這些迷惘學生尋找的一種“寄托”。
上海交大副校長印杰說,即便是考進名校的學生,有些人也屬于“會考試,沒想法”。他曾與一位學生交流過:“為什么要考交大?”“不知道,爸媽定的。”“想過將來干些什么?”“沒想過。”有些學生退學后又重考,甚至“兩進兩出”,令人惋惜。中學教育沒有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動力,沒有教會他們尋找人生目標,到了大學便難以融入新環境。
不少高校表示,每勸退一個學生,學校就要承受學生本人、家長,乃至社會的壓力。但一所高校要維護辦學聲譽,對社會負責,就不得不下“狠心”。
高校導師制值得借鑒
不少大學生將成績不佳歸罪于“自由惹的禍”。“進了大學,沒人管我們,不知道該干什么”、“干嗎要搞學分制、要自己選課?學校給我們安排好不就得了。”部分大學生已習慣于處處在別人安排下去生活和學習。那么,大學給予學生的自由度應如何把握?
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大學應該給學生相當的自由度,如果還是像中學那樣管理學生,那么他們今后到了社會上,面對種種選擇,會更加不適應。但是,自由不等于放手不管,應采用“自由+指導”的教育方式。特別是對于大一學生,指導的分量要多些。
國外高校一些做法值得借鑒。大規模、系統化的新生入學教育不可少;個性化指導也很重要。美國斯坦福大學新生一入學,就能從校園網上選擇一位導師。導師每周與學生見一次面,在輕松聊天間了解情況,對學生學業、人際交往等方面進行指點。國外不少高校還設立了“低年級學生學業指導辦公室”、“學生未來發展辦公室”,由資深教師坐鎮,為學生開展一對一輔導。前者指導學生如何根據自己的需求選課、如何利用好大學資源等;后者為學生職業發展、深造方向等給予建議。
文科比理科好“混”,似乎是國內高校一個普遍現象。為啥?文科生考試容易“臨時抱佛腳”。復旦高等教育研究所張曉鵬教授指出,國外的文科生整天忙忙碌碌,看書、查閱資料、寫報告,絲毫不比理科生“自由”。因為學校和老師給予學生必要的約束,如規定大量閱讀書目并檢查,布置論文、演講等多種形式作業。
老師不能一下課就走人
不少教育專家表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學校要探索新方法,教師也要加強責任心,而不是一下課就夾著講義走人。
葉志明說,他為本科生上課,學生的作業本多達180份,在所批改的每本作業本上,他都會寫上一句話。有的學生作業本上內容寥寥,他便寫上“你肯定還有更多的話要說,為什么寫這么少呢?”有的學生表現出對專業的濃厚興趣,他便寫“希望你化興趣為動力。”葉志明說:“每一位學生都是可愛的,教師應該對他們負責。”
復旦大學借鑒國外做法,去年在新生中推出導師值班制度,資深教授坐鎮辦公樓里的“值班室”,為學生解疑釋惑。可試行下來卻應者寥寥,少有學生主動上門。今年,導師把“值班室”搬進學生宿舍樓,咨詢、交流就多了起來。不少導師表示:“學生不上門,我們就應該主動出擊”。
印杰認為,無論是輔導員還是專業教師,都有責任引導學生樹立人生大目標。到了大學,有的學生設立的目標僅僅是找一份好工作。如微電子專業的學生會問,“學高數、數學分析有啥用?今后找工作又派不上用場。”老師回答:“或許你學六七門課,就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很可能過了兩年,你就失業了。因為,科學技術發展迅猛,而你的基礎打得不扎實。”老師要引導學生想長遠、看未來,使他們的人生目標更加適應社會發展。(徐敏、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