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6日電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中國的分配矛盾和生產過剩矛盾并沒有消失。分配矛盾導致生產過剩,生產過剩導致出口增長,出口增長導致貿易順差擴大與貨幣流動性增加,這是一條緊密相關的線索。分配矛盾和生產過剩矛盾仍需關注。
報道指出,生產過剩的程度可以用銀行體系的存差來反映。2005年貿易順差為1018億美元,約相當于當年國內儲蓄凈剩余的30%。由于貿易順差僅吸收了國內產出剩余的不到1/3,國內的生產過剩現象仍很明顯,表現在今年的經濟運行,就是CPI與PPI指數的下行。如果今年的存差新增額保持去年的增長幅度,即使貿易順差額增長到1500億美元,也僅相當于國內儲蓄凈剩余的20%,所以絕不能認為中國面臨的過剩矛盾已經緩解了。
目前有許多關于加息的主張,如果以上的分析有道理,則中國的生產過剩矛盾并沒有解除,除非貿易順差繼續放大到足以消除國內過剩矛盾,否則就不可能出現持續的經濟高增長,如此用加息來抑制“過熱”的道理就是不成立的。
今年前5個月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了1061億美元,同比多增了250億美元,其中貿易順差多增169億美元,利用外資多增僅有6億美元,其他30%就是新增流入的"熱錢",主要還是因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不減。
在美元進行第17次加息后,人民幣與美元的息差已經拉大到3.3個百分點,大大提高了炒人民幣升值的成本,有利于阻止熱錢的繼續流入,而加息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是不可取的。
有些人認為用央行票據方式對沖外匯占款投放的規模太大了不好,然而,這樣操作有何不好?"對沖"的成本是收購的美元利率收益與人民幣利率收益的比較,而目前美元與人民幣的利率已經很大了,對沖的結果是中國央行取得了凈收益,沒有什么不妥。所以不管加息是為了抑制過熱,還是為了減少對沖操作的負擔,都是沒有充足理由的。(王建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