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經濟決定地緣政治
2006年6月初,印度國防部長穆克吉訪華,在拉薩開完會后,印度商業部輔助秘書費爾南德斯沒有像以往那樣從拉薩轉機返回新德里,而是選擇跨越中印陸路之間的捷徑乃堆拉山口返國。6月20日從乃堆拉山口跨入印度境內時,他已經成為自1962年以來首位從這條古絲綢之路入境的印度官員而被永久地載入中印關系史冊。
1990年代世界進入“后冷戰時期”,乃堆拉山口的政治氣溫也開始上升。1993年,印度前總理勞巫訪華時簽署《關于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1996年,江澤民訪印時簽署《關于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中印邊境對峙氣氛漸消。
在這一年,乃堆拉山口就已經傳出了解凍的訊息。地處甘肅的著名商號天興隆,也聞訊來到亞東縣城,并帶來了大量絲綢,準備關口一開,直販印度。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乃堆拉山口的中國駐守部隊開始和對面哨所的印度士兵互喊“朋友”。對印度士兵來講,政治空氣的緩和不僅僅是讓他們可以和對面軍人做禮貌問候,還可以從物質相對豐富的中國軍人這里,得到一些國內難以供應的物什,比如香煙。
“他們喜歡紅盒子包裝,認為這就是好貨。”一位中國軍官對記者說。
在這十年間,印度錫金段通向山口的柏油路修成。幾年前,印度方面已經將該山口向游客開放。
但好事多磨,關口重開又花費了十年。在亞東的天興隆店,只能緊鄰部隊這近水樓臺的便利做點生意,最后盤給了馬世祥。在乃堆拉開放前,亞東縣雖然地處邊界,但邊貿甚少,縣城內的商品貿易,大多為軍人服務。當初準備通關后直販印度的絲綢,也都轉到了最近的邊貿集散地——帕里鎮。
乃堆拉山口重開,對拓寬當地的貿易出口,無疑是個福音。但這次開放的只是邊貿而不是通貿,前者只限于邊民之間互通有無,后者卻是讓乃堆拉山口變成國際貿易的走廊與國際貨物集散地。現在只有持錫金身份證的人才能申請到印度政府發給的邊貿許可證。而在中國方面,仁青崗目前只設置了28個商品貿易房間,每個房間3個攤位,“兩個外地商戶帶一個本地邊民。”亞東縣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趙云告訴記者。
這樣的商業容量顯然遠遠不夠。7月6日下午,在縣城至山口的邊防檢查站點,已經排起了長長的車隊。來者大多是四川和浙江的商人,想上山一探中印邊貿潛力。但由于當天上山的證件控制極嚴,他們只能在山下等候。相對于山口開放的巨大政治意義來說,現在僅有28個貿易房間的邊貿市場,現實的商業利益仍然有限。
中印雙方就重開邊貿達成兩點協議:一是貿易免稅,二是貿易物品種類有所限制。從乃堆拉出口的印度產品共29種,包括茶葉、大米、大麥、紅糖、藥材、香料等,而從乃堆拉進口的西藏貨物僅15種,主要是皮革、地毯和農產品。中國最有優勢的彩電等家電產品,未能進入出口名單。亞東林場在仁青崗租下了一整個房間,月租金為2萬。其他小攤位的月租僅為5000元。這個最大的攤位上,凌亂地擺放著藏式小毯子、床單、內地產的白酒、藥材、奶渣,藏族的工藝小鞋等物品。封閉44年,不知道和印度做邊貿什么東西最吃香,“所以就什么都擺一點。”林場的伙計阿次說。
根據中印兩國官員上月18日在拉薩簽署的會談紀要,邊貿市場的開放時間為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之間每周一至周四,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6點。升、降國旗作為開放和關閉乃堆拉通道的標志。
從戰爭——冷戰——互喊朋友——通關,雖然謹慎緩慢,但乃堆拉,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口,終于在44年的禁錮和寂寞后,重新迎來久違的商人。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馬加力說,地緣經濟會影響地緣政治。
一位旅居美國的印度學者如此評論乃堆拉山口開放所重建的地緣經濟:“正是這一發展,才能避免在地緣政治范式下推行的‘文明沖突論’,(將我們)推向恐怖毀滅的深淵。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真應該好好慶祝青藏鐵路通車和乃堆拉山口重新開放。”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陳曉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