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3日電 香港新股發行(IPO)總額今年勢成全球之首,香港強勁的勢頭,讓美國紐約市長彭博亦擔心會動搖紐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那么,港人是否該沾沾自喜,或是狂妄到夜郎自大的地步?
據香港商報報道,實際上,相比于紐約和倫敦,要真正構建具國際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專家們認為,香港若想真正撼動紐約、倫敦,成為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至少還須解決幾方面的深層次矛盾。
開源拓寬主板上市結構
全球最大金融中心──紐約市的市長彭博近日一再指出,香港正威脅紐約金融市場的地位。他表示,在新股上市方面,紐約的地位尤其受到香港和倫敦的威脅。確實,香港新股發行的勢頭不可謂不猛,去年還處于全球新股集資的第四位,今年就勢居全球之首。在新股熱的帶動下,港股市值也由突破10萬億港元,到現在的11.5萬億港元,在全球的排名更是超過德國,位居全球第七。
如此強勁勢頭,確實在全球找不到第二個。不過,軟庫高誠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燈場就表示,如果撇開中行、工行、招行等幾家銀行上市的集資金額,香港比紐約并不占據多大優勢。據統計,在工行上市前,港股今年首9個月的集資額只有178億美元,尚不及紐約。
李燈場說,香港與紐約最大的不同是,紐約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全球的公司都有在美國上市。而剖析香港上市結構,從上市家數來看,內地企業占到三成以上,香港本土企業也有五成多,臺灣企業占據了一定比例,但是除了大中華區以外全球其他地區在港上市并不踴躍。而香港若想構建具全球影響力的市場,就必須改變這種架構,吸引到全球更多地區的公司來港上市。
借力內地拓商品期貨
如果說,與紐約相比香港股市不是完整的,那么,將之擴大開來,放眼香港整個金融體系,我們發現在商品期貨方面,兩者差距更大。紐約擁有享譽全球的商品期貨交易所,但是香港卻只能參與國際商品期貨交易,并無自己的商品期貨交易所。
大福期貨公司期貨董事盧任培說,香港沒有自己的商品期貨交易所是受到客觀條件的局限,因為香港沒有現貨市場,連現貨市場都沒有便無從談期貨了。他說,在這方面內地更有條件,因為中國內地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在鋼鐵、谷物、大豆、棉花、化肥等產量方面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前列,在構建屬于中國的期貨交易體系上更有條件。不過,他表示,在推動市場國際化方面,香港與內地合作的空間很大。而今年10月,曾蔭權特首在施政報告中,也重申研究設立商品交易市場。
香港期交所前主席梁家齊日前向記者表示,內地與香港共建期貨交易平臺,可借鑒早前成立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模式。由港交所與內地大連、鄭州、上海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共同入股,成立內地與香港商品交易所,形成“利益捆綁”,共同推出相關產品。這可扭轉現時由LME、紐約商交所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主導金屬和石油定價的局面,符合國家的戰略利益。
爭取政策快建人民幣離岸中心
與紐約相比,香港金融體系在結構上的不完整還表現在,債市遜色和匯市不振(為近鄰新加坡后來居上)。本港一位資深的財金界人士說,要扭轉此種局面,除了香港本身進行改革(香港金管局已制訂未來兩年改革債市計劃,撤3年發債年期限制)外,更重要的是香港在拓展人民幣業務方面,能夠得到國家更多的支持。
此觀點與港交所前主席李業廣不謀而合,這位成功將‘北水’──內地企業(H股)引入香港股市,造就香港股市今日輝煌的智者近日表示,香港若想與紐約、倫敦形成鼎足之勢,成為全球頂級的金融中心,有賴于向國家領導人爭取大政策。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的易憲容認為,香港有條件構建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中心。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也會因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而得到鞏固和提升。就像英國的倫敦,之所以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并不在于英鎊,而在于倫敦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美元離岸市場。香港的將來也不在于港元或其他貨幣,而在于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因為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系之一的中國內地,若由香港來打理涉及人民幣的國際金融中介活動,如貸款、外匯、債券、期貨、股票、衍生工具,此種成長性帶給世界的震驚,將大大超過目前香港IPO所釋放的效應。(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