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報》獨家專訪香港大學學生事務總監黃依倩。
港大報考熱潮超過哈佛
《財經時報》:今年內地學生報考香港高校的熱情空前高漲,能描述一下有多熱嗎?
黃依倩:今年內地申請香港大學的學生是101134,我們大概會選取1/3左右的學生參加面試,然后錄取300人左右。今年申請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8:1,我們是30:1.。面試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思維、性格、學科的潛力,主要是看應變能力,如果對航天工程不了解也可以說,“我不是很了解,可不可以換個話題”。這主要是看學生的靈活性。
香港大學1998年開始在內地招生。當時30個名額全部提供獎學金。2001年,因為要報考港大的學生越來越多,所以開始招收費生。今年是一個小小的高峰,去年申請的學生是4848,今年申請的學生雖然增加了一倍多,但是港大的招生計劃只比去年漲了40個。
《財經時報》:港大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機制,這一點具體是怎樣體現的?
黃依倩:香港大學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對于學生的培養模式是不一定的,可以采取各種模式,只要我們認為是合理的學校都會給予配合。比如有一個學生在上完大一以后,要求休學一年去實習,實習完了以后他又申請了交換生的名額。作為交換生,可以帶學分回來也可以不帶學分回來。比如有的學生本身是學醫的,但是他可以作為交換生到法國學習音樂,他說這一輩子我都會從醫,所以我現在要去學音樂,這就是我們的靈活。
香港大學的三年課程可以自由選擇,醫學、法律讀完以后是不需要再考證的,直接可以做醫生,做律師,得到國際認可。專業課程是固定,但是哪些課程是第一年讀,哪些課程是第二年讀,由學生自己決定。交換生制度和自選課程對很多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培養的是領袖型人才
《財經時報》:可以說一個實例嗎?
黃依倩:前兩天我碰到一個叫華夏的學生,她看上去很苦惱,我對她說你有什么事情可以和我說,我會盡量幫助你。我想她肯定是遇到了很麻煩的事情,比如沒有找到工作,結果她對我說,她覺得很苦惱,因為她同時收到了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UC三所大學的邀請函。實際上,她剛到港大的時候,英語并不是非常好,但是兩年以后就變得很不一樣。很多家長說,上港大相當于拿了兩個學位:一個是專業學位,一個是英語學位。
《財經時報》:香港大學與內地的大學有什么不同?
黃依倩:香港大學和內地大學的培養機制有很大的不同,內地的大學比較注重基礎,把每個人當科學家來培養,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科學家。香港大學是要培養領袖型的人才,香港大學的機制是比較靈活的,我想這也是香港大學和內地大學的主要區別。
《財經時報》:所有到香港大學就讀的學生都要在清華、北大委培一年,為什么?相對內地,港大的費用還是有點高,您覺得它是否會成為吸引學生的門檻?
黃依倩:香港大學的本科是三年,內地是四年,這是為什么我們要在內地委培一年的原因。內地委培一年的費用是25000~30000元,交給內地學校,因為這是清華、北大之外的學生名額,但是我們發現在內地委培一年有很大的好處,因為他可以得到內地教育的優秀的方面,可以和港大的學生形成關于大學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雇主方面優勢明顯,很多內地的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會說我來自北大,同時來自港大。
這對學生就業有好處,香港大學畢業生的情況是1/3的學生留在香港,1/3的學生到國外留學或就業,1/3的學生到內地就業。
對于內地的學生來講,40萬元的費用可能有點高,但香港大學的獎學金不是單單獎勵成績優秀的,香港大學有幾十種不同的獎學金,有的是獎勵體育的,有的是鼓勵做社會工作的。我們有一個內地學生每個月拿幾萬塊錢的獎學金,這會緩解學生的經濟壓力。
最看重的是校園文化
《財經時報》:您剛才說到學生來自全球,那么港大的教授是否也具有全球性?
黃依倩:港大的教授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不只來自美國,50%的教授是非亞裔的教授,港大不看國籍,只看你是否在這個專業非常優秀。比如有一位來自斯里蘭卡的教授,他在憲法方面非常突出,幫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寫憲法。
《財經時報》:在港大的網站上能夠看到HALL文化,這是怎么回事?
黃依倩:我們的不足是學校小,面積不夠大,在市中心。但是我們也不愿意搬個新校址而與過去的歷史割裂。港大強調宿舍不是單純住的地方,它是一個文化的聚合。宿舍打破一切界限,打破年級,打破專業,如果你是中文一年級學生,那么你的同宿舍可能是化學三年級。當然會有交流的障礙,但要打破障礙,才會接受各種各樣的文化,欣賞各種各樣的文化。
每個宿舍的文化是不同的,有的宿舍是熱愛音樂的,有的是熱愛旅游的,進哪個宿舍你自己去競爭,因為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進宿舍,我們的宿舍很難競爭,進哪一個宿舍都要過五關斬六將,但是我們保障每個非港學生有一個宿舍的位置。相對來說,宿舍的費用也比較低,全年8000港幣。(韓英杰)
來源:財經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