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多前,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熱門人選、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前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宣布放棄參選,理由是避免靖國神社問題成為選舉爭論的焦點;支持率領先、一向支持“靖國參拜”的現任官房長官安倍晉三也以同樣理由,決定今年8月15日不去參拜靖國神社,但避而不答當選后是否參拜。
然而,事與愿違,近些天來,“靖國參拜”問題連續成為日本輿論的議論焦點。《朝日新聞》在26日的社論中指出,“無論福田怎么想,小泉對靖國神社的反復參拜已經使之成為日本的一大政治問題。自民黨總裁選舉根本無法回避靖國神社問題。無論贊成或反對,每個候選人必須就首相的參拜表明立場。”據日本各大媒體的最新民意調查,反對首相參拜的民眾約占60%,比半年前上升10多個百分點,財務大臣谷垣禎一等政要也明確表示反對“靖國參拜”。
日本民意何以出現如此明顯的轉向?原因有三:第一,日本昭和天皇生前關于不再參拜靖國神社的談話曝光,朝野震動,有人評價其沖擊不亞于當年的停戰詔書。天皇對二戰甲級戰犯被合祭的不滿、對和平信念的堅持深深地觸動了日本民眾。第二,首相小泉僵硬的亞洲外交日益引起日本各界的強烈不安,他們希望政府的外交政策能夠重歸理性。第三,“靖國參拜”挑戰的是國際公論,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擔心美國等國加入對靖國神社的“炮轟”,因而尋求平息事態。
靖國神社問題有出路嗎?日本各界最近一直在討論以下解決方法:建造新的國立追悼設施;擴建東京千鳥淵戰歿者墓苑;將靖國神社移交國家管理,進而移出甲級戰犯牌位。《讀賣新聞》社論明言,考慮前兩者是“解決靖國爭端的唯一出路”。
“靖國參拜”,是中日之間歷史問題的最突出癥結。而導致中日關系陷入“政冷”的更深層原因到底是什么?綜合一些亞洲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三條溯源的思路:一是歸結為心理問題。認為日本100多年來一直以征服和優越的心態看待中國,如今面對中國的快速發展,心理無法適應。
二是歸結為實力結構。認為歷史上中日從未兩強并立,當前的中日之爭是態勢之爭,是結構性問題。更有學者提出,中日目前陷入力量結構均衡的“囚徒困境”,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時困境自被打破。
三是歸結為日本的“富國強兵”之途。認為日本作為一個對侵略戰爭沒有徹底反思的國家,即使沒有中國的強大,也會走向先富國而后“強兵”之路。近10多年來日本國內政治出現“總保守化”趨勢,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修改和平憲法等問題的出現,都是為了重新鼓動起日本民眾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消除對戰爭的恐懼和負罪感,進而重新武裝日本。
無論是心理、實力還是路徑選擇問題,在20世紀經歷慘痛戰爭的人們都不希望在21世紀悲劇重演,兩個走向昌盛的近鄰也并非注定要成為敵人。即將擔任日本防衛大學校長的五百旗頭真教授曾經撰文指出,日本必須保持與“兩個主要國家”的良好關系,一個是“威脅日本生存與國益”的美國,一個是“有利于增進日本國益”的中國。
五百旗頭真認為,日中協商合作才是應取的外交策略。信哉此言。中國決非要干涉日本內政,只是希望日本真誠解決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這一關乎中日關系大局的問題,切實走和平道路,切實推行睦鄰外交,為亞洲的發展共同作出貢獻。(來源:人民日報 王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