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30日電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根據零點調查公司最新發布的調查,超過半數(51.2%)的公眾認為周圍大多數人是講誠信的。這項在全國12個城市及周邊農村,對2180名常住居民進行的公眾誠信調查顯示,中國仍是高信任度的國家。
這一結論的得出可以參照16年前社會學家英格哈特主持的“世界價值觀調查”。當時中國人的信任度是60%,在參與調查的41個國家中排第四位,高于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
不過,剛剛發布的數據顯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信任程度有顯著差異:57.6%的農村居民認為“大家都講誠信”或“大多數人講誠信”,而這一比例在城市居民中只有40%。
研究人員分析說,“熟人社會”是我國農村居民互相信賴的基礎。在人口不太密集的中西部農村,同村的人不是親戚就是鄰居,生活在鄉土社會的環境里,信任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倒是城里人的信任感正在逐漸衰落。今年9月19日,《濟南日報》在“盤點十年來從人們嘴邊消失的老詞”時,“鄰居”這個詞被排在榜首。文中提到,隨著商品房的出現,改變了數千年來鄰里間互相熟悉、知根知底的格局,城市中廣泛的信任缺失,封住了睦鄰這扇門。
本次調查的另一項結果顯示,中國公眾的專家情結較強。公眾對教授、中小學老師、法官的信任度排在前三位。
最近幾年,教授、學者、專家是最受媒體追捧的群體。每有重大事件發生,公眾總是期待專家學者們能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去年11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民調顯示,一半以上(58.0%)的受訪者認為,專家應該站在獨立的學術立場上發表言論并影響政策,另有38.2%的人把專家學者視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
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居民對法官的信任度比城市居民低。2002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發布的“農民法律意識與行為”調查結果顯示,農民與他人發生糾紛后,通過親戚、朋友、村干部等社會網絡解決的為69.5%,選擇政府部門來解決的為15.6%,選擇司法部門的比例更少,占14.9%。
該調查同時發現,選擇司法部門解決糾紛的農民,對結果的滿意率只有37.1%,而選擇熟人網絡解決糾紛的,滿意率高達73.1%。由此看來,“氣死莫告狀”這樣的訓誡至少在現在的農村司法環境中,是更現實的選擇。
在零點公司本次發布的調查中,信任度最低的群體是保險推銷員、導游和演藝界名人。(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