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的發展,助推中國的民主與法治,是不爭的事實。國家領導人通過網絡了解民意,也可視為實現政治文明的一項有效措施。
溫家寶總理昨日記者招待會上一席話,筆者印象很深,他說:“兩會期間我一直在上網,廣大網民向我提問題、提建議,甚至為我分憂,多達數百萬條。參與的恐怕有上億人。這么多群眾以如此高的熱情關注‘兩會’,特別是關心政府的工作,使我深受感動。他們的意見、批評都是對政府的信任、支持、鼓勵和鞭策。”新京報還整理了讀者和網民“給總理的話”,制作成專門的冊子,在記者招待會后當面交給了溫總理。
科學技術天然帶有民主的品質。竹簡時代,秦始皇焚天下之書遠比后世容易;有了造紙術的帝制社會,細民叩闕上書依然很艱難。
無論古今中外,無論何種社會制度,政府治理社會一個重要的基礎是,確保來自社會底層的信息盡可能全面、準確。古時將天下視為私產的皇帝,最擔憂的是被欺騙,所以想有作為的皇帝總是想盡一切法子了解更多的信息。秦始皇每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竹簡,明太祖、清朝雍正帝看奏章通宵達旦,康熙自建一套情報系統,收集各地包括民謠、物價在內的信息。但由于帝國科層制的結構,由于各級官吏追逐自身利益,也由于信息技術的限制,再英明勤政的統治者,也會程度不同地被蒙蔽。疊床架屋的政府機構在信息上下傳遞時,會有意無意地過濾掉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傳遞到終端時信息失真。
網絡時代的領導人,能夠撇開中間環節,直接上網獲取信息,那么其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遠非古代統治者所能比。網絡技術的發展,助推中國的民主與法治,是不爭的事實。國家領導人通過網絡了解民意,也可視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一項有效措施。
但是,盡管網絡時代的信息傳遞比以往更為真實迅速,但也并非暢通無阻。網絡上人為屏蔽、阻斷信息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其中包括不少真實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的信息。也就是說,包括政府的領導人在內,于互聯網一端所看到的信息未必就一定全面而真實。
溫總理在本次記者招待會上還說了一段話:“政府的任務就是保護人的自由、財產和安全。”“要使政府的工作在陽光下運行,這就需要公開、透明。只有政府了解基層和群眾的情況,它才能夠進步;也只有人民了解政府行為的真實情況,人民才能給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批評。”表達自由是人的自由重要的方面,若公民表達的內容不能暢通地傳遞到政府決策層,那么依據失真信息作出的決策,往往會違背良好的初衷。
即使決策層暢通無阻地了解到真實全面的信息,還不是建設民主與法治的政府全部內容,甚至不是主要內容。如果不能用可靠的制度保證依靠真實的民意來指導和決定施政行為,那么民意就是孔子所說的系而不食的匏瓜,葉公所喜愛的紙上飛龍。
去年福建廈門市在PX項目能得到妥善解決,市府和市民最終達成一致。首先是因為民眾的意見能夠得到較為自由、暢通的表達,真實全面的信息傳輸到決策層,而決策層又真正重視了民意,才做出了正確的決斷。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廈門市民不能真實地表達意見,或者表達后有關部門置若罔聞,那么恐怕不是大禹疏導洪水那樣的后果,而是像他父親鯀用息壤圍堵助長洪水肆虐。
溫總理的一席話,廈門的成功經驗,讓筆者對網絡推進民主有更大的期待。但如何更好地助推,政府還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在行動中落實。
□十年砍柴(北京 記者)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