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在日華人的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兩個或三個孩子的家庭正在逐漸增多。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子女的家庭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兩個孩子的年齡相差較小,一般在兩歲至五歲之間,父母親的年齡在三十五歲以下的占大多數;另一種是兩個孩子的年齡相差很大,少則八、九歲,多至十幾歲,甚至有的家庭,老大都上了大學,老二才一兩歲,其父母親的年齡在五十歲上下,許多母親是在四十多歲以后才生第二個孩子。相對來說,年齡相差小的兩個孩子比較好帶,兩個人能在一起玩,減輕了父母的許多負擔。“僅幾年的功夫,感覺沒花太多的精力,兩個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幾位年輕的媽媽這樣對記者說。因為有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緣故,再加上父母的教育和引導,不管是老大還是老二,從小就懂得分享,獨占欲比較弱,尤其是老大,能或多或少地幫助大人帶弟弟妹妹。而年齡相差懸殊的兩個孩子,就不太容易溝通和交流。因為弟弟或妹妹的出生,老大習慣多年的“獨生子女”地位遭到破壞,許多習以為常的事情變了,心里自然會感到委屈和煩躁,產生強烈的反抗和抵觸心理。再加上父母親對年幼的弟弟或妹妹寵愛有加,家庭內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使父母親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憂心忡忡。許多接受采訪的華人主婦一邊坦率地講述自己的喜怒哀樂,一邊希望與更多的有相同經歷的華人主婦進行交流和溝通。
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兩個孩子的家庭,應該采用怎樣的教育方式和方式?作為父母,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以下是記者對兩個家庭的采訪,權做拋磚引玉。
其一
李女士:41歲,來日十五年,現在某公司工作,丈夫來日十八年,在某大手公司就職,收入穩定,兒子上高中一年級,女兒讀小學四年級。三年前,李女士一家在東京近郊買了一戶建,安居樂業。
李女士說,自己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因為女兒在日本出生長大,為了給她創造一個學習中文的環境,每周末她都給女兒上中文課。現在,女兒的中文聽力明顯提高,就是不太喜歡說。因兒子是在中國上的小學,五年級才來到日本,所以中文的聽說寫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令李女士感到苦惱的是,兩個孩子的教育費用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很大。兒子初中時上的公立中學,升高中時,她希望兒子能考上名牌私立高中,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學習,結果事與愿違,兒子考上了東京近郊的一所公立高中。令李女士夫婦感到不安的是,該高中對學習抓的不緊,卻非常重視各種課外活動,美其名曰∶課外活動是為高考儲備體力。李女士的兒子不僅加入了足球俱樂部,還去音樂部打架子鼓。每天回到家就精疲力盡了,吃飯洗澡之后,剛看兩眼電視就在沙發上睡著了,學習的時間幾乎就沒有。為了兒子的學習,李女士的丈夫沒少教育兒子,氣憤至極時還會給上幾巴掌,結果造成父子反目。面對父親的說教和體罰,李女士的兒子振振有辭地說:時代、國情和環境都不同,中國式的教育方式在這里根本行不通。為什么一定要考上大學才算有本事,只要自己將來能自食其力,即使當卡車司機也是光榮的。
面對父子間的矛盾,李女士愛莫能助,經常以淚洗面。倒是小女兒懂事聽話,給了她許多慰籍。除了讓女兒學鋼琴之外,李女士還送她去學游泳。還有兩年女兒就要上初中了,是上私立還是公立,李女士猶豫不決。眼下,她盡管沒讓女兒進塾,卻加入了公文式教室的學習。再過兩年,兒子就要高考了,而兒子目前的狀況令她感到很焦慮。看到朋友們的孩子自覺地學習,而且成績優秀,李女士羨慕不已,經常自責沒有教育好孩子。但是,兒子在待人接物上的出色表現,經常讓她引以為自豪。李女士說,兒子很體諒媽媽的辛苦,經常帶妹妹玩,有時她晚上有懇親會或送別會什么的,兒子放學回家后就照顧妹妹吃飯洗澡,直到妹妹上床睡覺。從高一開始,李女士的兒子每周有三天放學后去打工,賺點零花錢。他自己買的衣服一般都是2000日元左右的,然而,妹妹過生日時,他給妹妹買的禮物價值卻超過了5000日元。李女士高興地說,因為有了妹妹,兒子學會了關心和照顧別人,在學校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尤其是一些女同學。有的女同學甚至把他在學校穿的鞋子悄悄拿回家,刷干凈后再悄悄地送回來。
李女士感慨地說,受許多條件的限制,兩個孩子的培養教育方式不可能與一個孩子的家庭完全相同,但是,對孩子的身心成長來說,卻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關鍵在于家長如何引導。“我現在也想開了,就隨兒子自由發展了,能考上大學更好,我和老公把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了。盡管教育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如果不是年齡太大不符合優生,我還想生第三個孩子呢。”李女士樂觀開朗地說。
其二
孫女士:來日七年,48歲,家庭主婦。丈夫來日十五年,原在某公司就職,后辭職辦一小公司,外面攬活在家里干,其收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不成問題。兒子是某名牌私立大學一年級學生,女兒四歲。一年前,孫女士一家在千葉縣買了一戶建,日子倒也過的平實寧靜。
說起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李女士面帶苦笑地說,真是一言難盡啊,簡直傷透了腦筋。來日前,孫女士在國內某城市做公務員,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為了孩子的教育,她遲遲沒有來日本與丈夫團聚。七年前,孫女士帶著上初一的兒子來到日本,終于圓了一家三口的團圓之夢。兒子很聰明,成績也很優秀,進了公立初中后,只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就度過了語言關,學習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孫女士和丈夫商量,把兒子送到最好的進學塾,接受嚴格的考試訓練,希望他能夠考上名牌高中。因為不懂日語,加上為了丈夫的事業和兒子的前途,孫女士安心在家當起了專職主婦。要說兒子真的很爭氣,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于考上了日本首屈一指的某私立大學的附屬高中,這就意味著高中畢業后可以直接升入該大學,而不必參加大學考試。周圍的朋友們羨慕孫女士不用為兒子的學習操心,夸她這個專職主婦當的值得。
也許是贊揚聲聽的多了,孫女士的兒子變得自以為是,甚至有些專橫,經常與父母頂嘴,這是孫女士當初所沒有料到的。該私立大學附屬高中的學生大多出身于醫生、律師或大學教授這樣的富裕家庭,普通工薪階層的則為數甚少。身處這樣的環境,孫女士的兒子漸漸顯露出自卑感,其時,孫女士的丈夫已辭職給自己當老板。孫女士說,記得學校第一次開保護者會,兒子對她說:同學的媽媽們都是開著奔馳、寶馬去學校,衣著也很考究體面。媽媽連套像樣一點的衣服都沒有,還是不要去了!聽了兒子的話,孫女士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是自己的兒子嗎?兒子上了三年高中,孫女士竟然沒有踏進學校半步。悲哉,哀也。
在丈夫將近半百的年齡,孫女士意外懷孕了,這時,她已經44歲了。原本沒有要第二個孩子的打算,經過商量,夫妻倆決定生下這個孩子。女兒出生后,孫女士的丈夫視其為掌上明珠,寵愛備至,對兒子的關心程度明顯減弱。因是高齡生產,女兒自出生后就患上了嚴重的皮膚病,很多東西不能吃,孫女士在女兒身上花的精歷自然就多了一些。當了十四年的獨生子,事事處處以自己為中心,卻因妹妹的到來打破了這個格局,孫女士的兒子很難接受眼前這個現實,性格變得非常乖戾。女兒過四歲生日時,孫女士對兒子說,用你打工的收入,給你妹妹買個玩具吧。兒子反問:錢是我自己掙來的,為什么要給妹妹?孫女士說,聽到兒子的回答,我的眼淚都要下來了。我不希望兒子將來能有多大的本事,只希望他能有一顆愛心,體貼孝敬父母,愛護關心妹妹,與人為善,懂得做人的道理。望著孫女士憔悴又無可奈何的表情,記者不忍再看下去。
與獨生子女家庭相比,多子女家庭教育面臨的問題可能會更多一些,這不僅是某個家庭的問題,同樣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吾家有子(女)初長成”,往哪個方向長?長成什么樣?值得每一位做父母的深思。(來源:日本《華人周報》;作者: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