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留日博士生,卻義務教“學生”學習漢語;他創辦的中文學習班,培養出具備專業水準的學生
我們見面的時候,不是在衣香鬢影、觥籌交錯的餐廳。他從小胡同里走出來,手上拎了兩個燒餅。
“海歸”姜旭抹了抹嘴角,呵呵地樂道:“其實燒餅挺好吃的。”
這個個子不高,架著副過時大眼鏡的中國留日博士生,是日本大阪桃山學院大學“旭日中國語”學習班的發起者兼教師。
而立之年辦學
緣于8年前的感動與心痛
1998年5月,作為與大阪市政府友好交流的研修生,姜旭代表鐵道部赴日進行為期1年的企業技術研修。初出國門,首先是語言不通帶來的恐懼,“前三個月基本上兩眼一抹黑,什么都聽不懂。”
幸運的是,姜旭結識了一群日本老人。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對一衣帶水的中國有著深厚而復雜的感情。一位叫和村的老人,他的父親曾是侵華日軍中的一員。“多年以前,發生了一場不幸的戰爭,我代表我的前代人向中國人致歉。”老人握著姜旭的手,老淚縱橫。
姜旭沉浸在往事帶來的感動,“最重要的是,他們待我如親生兒子一般。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是真心熱愛中國的。”
但沖突和誤會還是不可避免。一次,在一家公司為姜旭辦的歡迎會上,一個日本員工很輕蔑地問姜旭:“你們中國有麥當勞嗎?”
“作為一個在海外的中國人,那是一種永遠無法平復的傷痛。”姜旭眼中泛著淚光。
2002年,姜旭已經是大阪桃山學院大學的碩士生了,而立之年的他決定做些事情。“我希望更多年輕一代的日本人能了解真正的中國和中國文化,延續我和那些老人的友誼。”于是,他創辦了“旭日中國語”中文學習班,免費教授漢語。
“為自己,為了那些曾經的感動和心痛,更是為了祖國。”他很動情。
4年風雨飄搖
用心升起旭日之愛
姜旭永遠不會忘記4年前的那個午后。他興致勃勃地在學校的布告欄里打上了“旭日中國語”的廣告:歡迎大家免費學習漢語。“預想著怎么樣學生也得來個兩位數吧。”貼完廣告,姜旭便坐在教室里等。可一直等到下午6時,總共才來了兩個學生。
硬著頭皮,姜旭開始了這個袖珍班的課程。隨著課程的深入,“旭日中國語”漸漸有了名氣,很多學生慕名而來。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邊打工,一邊給學生上課。”作為留學生,姜旭面臨很多實際的問題,“每次打完工,要坐將近兩小時的車趕回學校上課。很多次都因為太累,一下車便開始嘔吐。”但他從沒有耽誤過一節課。
跌跌撞撞中走過兩年。2004年,學校以“無發展前途”為由收回了他們上課的教室。
“說實話,我想到放棄。在最艱難的時候,我給哥哥打了個電話。”提起哥哥,姜旭很激動,他告訴我:“要學會忍耐,一定要挺過去!為了那些和你一起堅持的學生。”
姜旭找老師,找校長,終于為學習班爭取到了一間簡陋的小房子。
“現在,我們的學員已經從2人變成45人,除了日本人,還有韓國等其它國家的學生。”姜旭高興地說,“學生們自稱為‘旭日中國語家族’。我們還要一起寫一本小說,記錄一起走過的日子。”
每一年,姜旭都組織學生和學生家長到他的家鄉內蒙古旅游。不論怎么忙,他的親友都堅持親自接待遠道而來的客人。接過美麗的蒙古族女孩遞過來的酒,女生山口的母親熱淚盈眶:“活了60年,我從未感受過這樣的熱情。而這樣的熱情,來自中國。”
不為名利
把理想當成事業
今年,在北京舉辦的“漢語橋”——世界大學生漢語比賽中,姜旭的學生朝尾美佳代表日本參賽。他自費帶領愛徒提前一周來到了北京,并給她請了專業輔導老師。一小時200元人民幣的高昂費用使得這個窮留學生過起了“吃燒餅”的日子。
比賽的才藝表演環節,朝尾美佳鋼琴彈唱在中國膾炙人口的《同一首歌》,引得滿堂彩,她也由此獲得了比賽的三等獎。
4年來,他的學生中共計有36人通過了各個等級的漢語水平考試。姜旭沒有學過教育學,但他篤信中國傳統的“仁、義、信”,并付諸于教學,“我很注重與學生心靈的交流,我相信付出真誠,才能收獲真心。”
一個現在上海工作的日本學生給他發來短信:“姜老師,沒有你,就沒有我們的今天。謝謝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施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