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環球時報》版權作品,未經該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地處南美的秘魯1533年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1821年才宣布獨立。因此西班牙文化和語言對秘魯的影響很深。在秘魯首都利馬,出租車司機甚至連一句英語也不會說。在秘魯,到處可見教堂和哥特式的尖頂建筑,就連秘魯外交部都是古典的西式建筑。說起離得不遠的美國,秘魯人大多認為“美國太強大,有點讓人害怕”。而對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秘魯人倒不覺得十分陌生。一位在秘魯的老華僑開玩笑說,秘魯人早就被中餐給同化了,到利馬來看一看,那里大街小巷遍布著4000多家中餐館。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不僅秘魯人更加看重中國,而且當地華人華僑的觀念也改變了不少。
秘魯人喜歡稱中國人“CHINO”
據秘魯最大的華僑社團“中華通惠總局”資料記載,19世紀四五十年代,秘魯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后,墾荒、筑路、建港、開礦等都急需勞動力,可秘魯人口當時才有200萬,平均每平方公里僅有兩個人。而中國此時正處于鴉片戰爭前后的內憂外患中,民不聊生,許多人被迫簽訂了出外當苦工的賣身契約。當時從中國廣東到南美要在海上漂120多天,結果很多人死在了海上。這個時期,大概有10萬多被稱作“賣豬仔”的中國苦工到了秘魯。
第一批“契約華工”到達秘魯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了,但秘魯東方學者費爾南先生的最新研究證實,中國移民最早到秘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13年,一些移民到菲律賓的中國人就已經來到了秘魯。當時的菲律賓同樣受西班牙人的統治,這樣算起來中國人到秘魯已經快400年了。早期華人與秘魯當地人通婚的比較多,一些有中國血統的華裔身上已經完全找不到一點中國人的樣子。秘魯駐華使館的一位官員曾說,秘魯大約有10%的人有華人血統。目前,2700多萬秘魯人中估計有150萬至200萬人有華人血統,但真正的華僑只有1萬多人。目前,華裔在秘魯的地位較高,有的當了部長,有的當了議員,還有的當了大學的校長。秘魯最近兩任駐華大使都是華人。去年3月出任駐華大使的伍紹良先生是在秘魯出生的第三代廣東臺山籍華裔,曾擔任過秘魯的經濟部長。去年夏天,他又回到廣東,當地人都說:“伍紹良先生的粵語講得很靚!”
秘魯人喜歡把中國人稱為“CHINO”,這樣的稱呼在秘魯沒有絲毫貶意,是一種昵稱。不管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或韓國人,甚至是不少印第安人,只要你有一張長得像亞洲人的面孔,秘魯人就會叫你“CHINO”。就連祖籍日本的秘魯前總統藤森,也被秘魯報紙和電視臺叫作“CHINO”。藤森默認了這個稱呼,還特別編了一首叫“CHINO”的競選歌曲。
秘魯人對中餐情有獨鐘
華人來秘魯時間較久,不僅已經融入了當地社會,也改變了秘魯人的很多生活習俗。以前,秘魯人餐桌上的主食是面包、玉米和馬鈴薯,他們還嘲笑過中國人吃大米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人把水稻種植技術傳到了秘魯,秘魯人慢慢認識了大米,并且喜歡上了香噴噴的大米飯。慢慢地,秘魯人還喜歡上了中餐。很多秘魯人可以脫口說出一長串他們喜愛的中餐名字。“炸餛飩”、“炒米飯”、“餛飩湯”、“柱侯雞”這些菜,秘魯人都是百吃不厭。
早期中國移民的一句粵語發音 “CHIFA”(“吃飯”),后來成了中餐館的代名詞。僅首都利馬就集中了4000多家大大小小的中餐館,而且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甚至有些當地風味的餐館為了招攬食客,也打了“CHIFA”的招牌。“CHIFA”是秘魯獨創的,也是秘魯特有的招牌。秘魯國會主席路易斯•岡薩雷斯說,中餐已經成了秘魯人食譜的一部分,在利馬轉轉,到處都有CHIFA,而且和當地的口味融合在一起。他告訴記者:“2001年我到過中國,有一次吃飯時,我們秘魯代表團點的第一道菜就是ARROZ CHAUFA(炒米飯),但中國朋友說在中國沒有我們要的ARROZ CHAUFA!”利馬前市長安德拉代在中國旅游時,也鬧過一個小笑話。安德拉代想找一家餐館吃飯,就和導游說去“CHIFA”,但連說幾遍導游都不明白他的意思。
記者在利馬的舊書攤上,還偶然發現了一本秘魯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CHIFA”菜譜》,詳盡地記錄了上百種中餐的做法。位于利馬市中心唐人街的菜市場里,能看到冬瓜、白菜、韭菜、芥藍、豆芽菜等中國人喜愛的蔬菜。在這里,這些蔬菜叫法也和中國完全一樣。賣菜的秘魯老板娘還會用粵語吆喝說菜很“新鮮”。
中國發展改變華僑觀念
十幾年前,不少在秘魯的華僑還想法子把自己的身份換成秘魯人,因為秘魯護照可以在世界許多國家落地簽證,在很多南美國家還是免簽的,出入比較方便。但現在,這種觀念已經變得陳舊了。這些年來秘魯的華僑不像過去那些赤手空拳闖天下的華人,他們留在秘魯是為了做生意,搞投資。一些華商告訴記者:“憑實力,拿中國護照去辦歐美國家的簽證一點也不難。現在拿秘魯護照反而不方便,回中國要簽證,還有居留時間的限制!
秘魯華僑的這種轉變,離不開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盡管從利馬經停洛杉磯到北京需要20多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往返機票價格也要兩三千美元,但現在到中國探親、旅游、搞商務的華僑越來越多,特別是到了春節,還會出現回國的高峰期。秘魯的有線電視可以看到中國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生活在秘魯的華人華僑把它當成了解中國的窗口。有時有線電視出現了技術故障,華僑之間會馬上電話問:“你家有信號嗎?”記者認識的何先生,今年已經70歲了。他的祖父是清政府1900年派駐秘魯的領事,5年期滿后向清政府辭去公職,然后又到秘魯從商。何先生說,遺憾的是自己還沒有回過祖籍廣東,現在通過報紙和電視看到中國非常美麗,回故鄉看看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
羅先生是在秘魯出生的第二代華裔,一直做中國商品的生意。他告訴記者,在秘魯大眾消費群體中,過去對中國商品的印象大都是質次價廉。在利馬的唐人街和大型批發市場,一打中國的瓷杯、瓷碗只要一兩個美元。在公共汽車上,推銷小商品的秘魯小販手里拿的一個索爾(約0.3美元)的商品,基本上都是中國貨,F在,越來越多的秘魯人認識到,中國不光生產便宜貨,也生產高檔產品。羅先生說,在秘魯的高級商店里,許多上百美元一套的高級陶瓷,還有很多國際知名品牌的服裝,上面都有“中國制造”的標簽。據了解,利馬市政府還準備進口200輛中國制造的客車。
秘魯人看重中國也有擔憂
不僅在秘魯的華人華僑感受到了中國的日新月異,秘魯人對中國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隨著中國的發展,秘魯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增多,中國已經成為秘魯第一大貿易伙伴。在秘魯的中資公司有首鋼秘鐵、中石油、華為、中興等30多家知名企業,個人投資行為的公司就更多了。秘魯部長會議主席還謙虛地說,近幾年秘魯經濟發展比較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借鑒了中國的發展經驗。中國的發展給秘魯帶來了機遇,但秘魯人同時也流露出對中國的某種疑慮,處于一種矛盾的心理。秘魯副外長古鐵雷斯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快速發展有恐懼感,擔心對其他國家的民族產業造成很大的沖擊,這是事實。秘魯有本國的紡織服裝產業,不能說中國制造的服裝進來就把秘魯的服裝業擠黃了。這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雙方協商解決!蓖渌麌蚁啾龋佤數膽n慮要輕些,因為多年來,中秘貿易秘魯順差,近年礦產資源的漲價,秘魯的外匯收入大增,秘魯從中國的發展中得到了實際利益。
首鋼秘魯鐵礦公司(簡稱首鋼秘鐵),是中國在秘魯投資最大、最早的企業。首鋼秘鐵董事長吳斌在談及企業發展經歷時說,企業接手第一年,就把鐵礦產量從280萬噸迅速增加到517萬噸。但作為當時中國在海外最大的實體企業,初出國門,由于對秘魯法律及會計制度、勞工關系等認識不足,首鋼秘鐵的經營一直在曲折中前進,產銷量長期在400萬-500萬噸的盈虧平衡點附近徘徊。吳斌說:“近年來隨著國際鐵礦石市場的好轉,以及我們對秘魯法律和經營環境的了解加深,中方管理人員駕馭企業的能力提高了,企業經營狀況逐漸好轉,年產量已超過750萬噸!睋榻B,未來3年,首鋼秘鐵將成為一個節能、環保、高效的大型礦山企業。
秘魯國會主席路易斯•岡薩雷斯在接受當地中文月刊采訪時也說,秘魯政府歡迎中國企業家來秘魯投資。他還特別強調,以礦業投資為例,秘魯在投資環保方面排在世界前列。對于中國投資商來說,最重要的是得到當地社會的支持,投資的同時要對當地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一般秘魯當地的居民都是以耕種為主,生活比較拮據,所以投資一定要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這在世界上已有成功的先例。所以我們不會隨便接受所有想進入秘魯的投資”。(孟可心、吳迎春)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