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20年,中國醫改之路走得不太順暢,至今很難從群眾口中聽到“滿意”二字,惟一能與醫改畫上等號的莫過于“看病難”、“看病貴”,它們好像已經成為了醫改的代名詞,緣何在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框架下,醫患矛盾總成為困擾中國發展的難題?“協調”二字顯得那么的慘白無力。
“協調”,在字典里的解釋為配合得適當,也與“相容”、“一致”、“無矛盾”相符合。就在上個月,由國家11個部委聯合組成協調小組的已經成立,旨在協調統籌涉及醫改的各方利益。此時,事關每個人切身利益的醫改,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有不少人說,多部門聯手出擊,醫改的重大突破值得期待。
但在期待的背后,殊不知還有許多暗涌,這也是歷經20年,醫改并沒有大突破的原因。衛生部部長高強也表示,醫改不是衛生部一家的事情,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涉及十幾個部門,當時他用了“相當復雜”四個字概括。
就在所謂的衛生部有關醫改報告被曝出來后,就立即遭到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反對,對于衛生部所青睞的“英國模式”,財政部置疑的理由為“所需投入測算投入不準確”,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則以自己屬意的“德國模式”,打算另提一個醫改方案。不同模式、不同部門、不同利益,如何協調已成為目前醫改重中之重。
雖近日衛生部出面表態,不會照搬他國的模式,會尋找適合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而且醫改方案也在加緊擬定中。但畢竟是十幾個部門同時參與新方案的起草,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立場、看法和利益,平衡和協調并非一件易事,各部門面對利益之爭能否體現公眾利益的最大化,是否會出現協調不利的狀況,使新醫改方案最終無果而終?
只有當醫改協調小組確實將各方利益協調好了, 中國的醫改才真正能撥開云霧、看見彩虹。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