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任職臺北市警察局的警察李昌鈺,為了增加零用錢,他輪番寫作投稿給當時最熱門的《中央日報》和《臺灣新生報》副刊,終于首度被刊登,拿到第一筆新臺幣20元稿費。
對小警察而言,這是一筆很大的意外之財。他先為自己買一大串香蕉,大快朵頤一番。稍早幾年,他在警察學校(后來的中央警察大學)一個月的薪餉是50元,50元交過洗衣費、伙食費,只剩下5、6元,這5、6元連吃一碗面都不夠。
那時候,大家都沒有想到他日后會大大出名。前任法務部調查局長吳東明,是他的同學,他們常一齊去打籃球,打完球后去吃面。請老板多加一點湯,他、吳東明加上另外一個球友,三個人就可以分一碗陽春面。
第二筆稿費,他拿來為自己買一雙皮鞋。因為那時他在追求一位在師大教育系念書的馬來西亞僑生。他們打算結婚后,到馬來西亞的沙拉越工作,如果幸運之神再眷顧,他們要出國深造。后來,他們真的去了美國,如今功成名就,名滿美國。
世界權威,以專業跨越界線
這就是“神探”李昌鈺成名前的故事。聽起來像“從前從前”之類的老派鼓勵奮斗的故事,但卻是李昌鈺1965年去美國深造前的真實紀錄。
李昌鈺如今譽滿全球,是知名的鑒識科學頂尖專家,全球最棘手的案件都要找他。1994年爆發的美國前黑人足球明星辛普森殺妻案,經過他的鑒識,法官判辛普森無罪。2001年,慘絕人寰的紐約世貿中心911恐怖攻擊事件,他應邀參與,是當時法醫鑒識團的成員之一。臺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319槍擊案,他也是國內各黨都能接受的鑒識專家。
回顧往事,1980年代初期,李昌鈺當時正任教于康州紐海文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eaven)。
他雖是外國人,卻以打破紀錄的速度,不到10年攻得必須同時懂生物、化學、心理學、刑事科學各領域的鑒識科學博士,并且當上了教授,又幫美國康州警方破了幾個大案,在鑒識科學界聲望日高,高官們三顧茅廬,頻頻上門拜訪。
鎮州之寶 振興冷門鑒識學
1982年,康州州長請他吃飯,他告訴太太,要燙西裝,那時候的他只有一套西裝。
“我說用力燙!州長邀請我去當鑒識中心主任,但是年薪只有1萬9000美元(1980年代美元兌新臺幣約40比1,折合新臺幣約76萬元),比正教授的薪水幾乎少了一半。但我回家還是告訴太太這個好消息,因為我終于可以回到我最喜歡的鑒識科學了,”李昌鈺笑瞇了眼回憶。
當時他有兩個孩子,雖然紀已經當上大學教授,年薪3萬5000美元(折合新臺幣約140萬元)但還是窮。
李太太宋妙娟卻支持他的興趣,盡管薪水更少。當時康州州政府的鑒識科學水準欠佳,實驗室非常落后,人力配備只有17個警察、兩個警長,李昌鈺卻沒有因為老弱殘兵而放棄,而且一做就是20年,硬把冷衙門燒成熱灶。
李昌鈺目前在美國的演講行程已經排到2009年,世界各地邀請他講授鑒識科學的專業訓練機構(警察、司法單位),也多達800多處。
鄰居也相當以他為榮。李昌鈺住在康州的鄰居紛紛抱怨,整年看不到他的蹤跡,還曾跟他說:“要常出來海灘散步,你在,宵小不敢來,這邊房地產價格才不會掉!”
近幾年在美國出名了,李昌鈺還變成國人心目中的英雄。連過去曾經使用過的二手打字機,他買的時候僅花了19美元,現在拍賣價高達400美元。他的名片也賣到14美元。最高紀錄,最近一場慈善募款晚會,光是他的一張照片就賣了1萬美元。現在,海峽兩岸都在搶他。
臺灣養份 吃過苦更懂珍惜
在白種、男性包辦的美國警界,68歲的李昌鈺憑什么出頭?而臺灣又給了他什么樣的養份?
李昌鈺1965年出國時,才27歲,第二年的12月,象征臺灣經濟升級的高雄加工出口區,才在當年的經濟部長李國鼎任內掛牌營運。李昌鈺去了美國,從此沒有回臺定居,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他無緣參與。
但也就是臺灣赤貧的戰后第一個10年的經驗,讓他刻骨銘心,更懂得惜福。貧窮的年代,鎖定冷門、專業門檻高的鑒織科學,40年來鉆研不輟:設定目標后,又比別人更努力的工作狂態度,是他成功的關鍵因素。
“老師是非常認真的人。他教我們很多專業,對學生非常好,我們去美國都是住在老師家,”現代警政署長侯友宜說。此言一出,一群在桃園中正機場為李昌鈺送行的警界高階主管,皆點頭稱是。
李昌鈺回顧在臺灣生長的經驗,他認為,吃苦耐勞、奮斗不懈的精神,正是臺灣給他最大的養份。
努力再努力,路是人走出來的。這樣“受苦者有福了”的堅定信念,是刻苦物質條件逼出來的,李昌鈺夫婦篤信這個信念,實踐不斷。
工作超人 感動美國下屬
國外第一個10年,為了拿到博士學位以找到高薪工作,他常對太太說,中國人在美國要靠什么本事?就是專業能力。他要比美國人更強才能出頭,才能在黃金美元國度留下來。
于是在這10年間,日夜辛勤工作;雖然他在臺灣念警察行政,到美國想改念生化時,人家告訴他不可能,科學基礎太差!他卻不信邪。
“我就要試一試。很幸運,我念到生化博士。接著很多人說,中國人只能做研究在實驗室內做研究,教書只能教物理、數學、化學,我畢業后,想了很久,我偏偏要來教跨越社會、自然科學的鑒識科學!”這樣倔強不服輸的“硬頸拚戰”精神,也是他出頭的關鍵之一。
抱持著這個信念,他以焚膏繼晷的熱情追求專業。擔任康州鑒識局主管的時候,得一天到晚開會演講,但他還是非到實驗室不可,不然就會覺得若有所失,這么一來,卻把跟在后面的一大群保鏢助手們給累壞了。
周末還要工作!對那些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助手,有的跟李昌鈺30多年,磨久了還會對他開玩笑說,“他們也想變成中國人!因為中國人有超人的能量可以日夜兩頭燒,不要命地工作。”
這原本是句玩笑話,但李昌鈺卻是個樂觀的人,他往好處想:“我的部屬都被我感動了,說中國人實在有很多優秀文化陶冶出來的美德。他們退休了很多年還跟著我,有一個還娶了中國太太!”。
惜福,也是故鄉臺灣灌輸給他的思想。“臺灣現在當然比過去好幾千萬倍,但是很多人還不滿意。那時候我們很窮,但是精神生活很愉快,”花白頭發的李昌鈺雙眼含笑,娓娓道來曾在臺灣度過的艱苦歲月。
“假如一個人失去吃苦、奮斗的精神,不想為自己的國家、人民、社會做一點事情,那就很無聊了,”在中正機場的航空公司貴賓室,李昌鈺留下這句對全體臺灣人的期勉。
(馬來西亞光華日報 撰文:游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