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基本塵埃落定。香港的大學進軍內地,向北大清華發起挑戰,并引起強烈的社會震撼,可能會引起一些變化。這種變化,不可能在一兩年內有立竿見影之效,如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內地的學校短期內還很難學到,但長期以后對中國大學改革的貢獻,不可低估。
今年香港的大學在媒體上引起最強烈震撼的,就是“高額獎學金”,“天價獎學金”。香港高校的獎學金確實搶走了不少優等生。清華大學一負責人已經表示,明年將調整獎學金的政策。我想大概意思,就是提高獎學金的額度,和香港的大學競爭。
如果清華這樣出牌,北大能夠巋然不動嗎?大概不會。清華獎學金提高,北大也會提高,其他學校更不會作壁上觀。這樣,各校之間在幾年內可能打起獎學金大戰,甚至可能突破統一招生的制度框架。
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看看美國名校的競爭,不就是這樣嗎?幾個名牌大學一旦打起獎學金大戰,就很難收手。香港的大學和內地一流大學的競爭,就會促發內地大學之間的競爭。中國高等教育將出現大的轉型,政府、社會,乃至高校,應該歡呼這樣的挑戰,積極促成這樣的轉型的成功。
自恢復高考招生制度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還存在某些計劃經濟思維的局限。這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大學的層級,比如重點非重點等等,還不是完全市場競爭的結果。第二,學生在統一招生的制度下,只能通過一次考試,通過報考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的方式賭自己的命運分配,沒有充分實現在大學之間進行選擇的權利。也就是說,我們的制度把學生之間的分數競爭提升到最充分的程度,同時把學校之間競爭降低。
另外,還有的人極力鼓吹一流大學就是研究性大學,一個大學的質量決定于其博士課程的水平等等,根本不提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核心。而本科教育和博士課程,“研究性”等等,未必有直接的相關性。中國的名校可以給從海外引進的教授開出可觀的工資單,因為要保持“國際競爭力”。但是,至今一些重點高校給學生最高的獎學金,扣除學費后也不過六千元上下,而沒有考慮這一數字是否有“國際競爭力”。
香港高校的沖擊,開始沖擊這樣“一流大學”的理念:只知道雇名教授,上博士課程,輕視本科生,那么最好的學生就會被人家搶走。在這方面,內地一流大學已經錯過了一些機會,再不“跟牌”,就晚矣。所以,清華大學對獎學金問題的表態,乃明智之舉,希望能夠雷厲風行地落實。
我最近曾撰文指出,在獎學金方面,北大清華對香港的大學應該具有優勢,而不是弱勢。因為獎學金的價值,并不僅由其絕對價值決定,而要根據大學的教育費用、生活費用算出。在香港拿13萬港元的獎學金,扣除學費后,雖然大致衣食無憂,卻也不那么富裕。在北大清華上學,除了六千元左右的學費外,再加兩萬元生活費,這樣不到三萬元,學生生活就頗為輕松。所以,北大清華的三萬元人民幣,可以和香港的13萬港元競爭。這就像中國的產品因為造價便宜而在國際市場屢屢獲勝一樣,內地的獎學金應該很有國際競爭力。
為什么這樣明顯的優勢過去沒有發現?道理很簡單,原來沒有競爭的壓力。內地的高等教育過去一直是單一計劃經濟的體制,享受財政撥款的巨大支持,招聘明星教授,舍得給錢,學生就不一定了。
我希望在明年高考招生中,這樣僵化的制度會被打破。我希望有些大學能夠突破統一招生制度的框架,至少看到分數后可以一個電話打到考生家里,不管他或她第一志愿報了哪里,應拿出獎學金來挖人。我當然也希望有關部門對這樣的競爭要鼓勵。比如,教育部可以作出統一規定,考生在8月1日前,可以根據各校提供的條件,改變自己所選擇的學校。這樣,各大學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身上,在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和獎學金上下工夫。
來源:新京報;作者:薛涌(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