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永州九月十日電 題:因為我們是一個根!——海峽兩岸新聞媒體聯合采訪團踏訪柳子廟側記
作者 劉雙雙 李思之
說起湖南永州,人們總會想起名留千古的唐宋大家柳宗元。正在此間采訪永州古文化的海峽兩岸新聞媒體聯合采訪團,今天踏訪了柳子廟,去追尋先生的足跡。
穿過青石板鋪就的柳子街,掠過古舊斑駁的木樓,翹角飛檐、極具明清建筑風格的柳子廟立即映入眼簾。“歡迎海峽兩岸記者來到柳子廟!”在講解員指引下,記者們拾階而上,走進了這座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位文學巨匠、自籌資金所建的廟宇,也聆聽了一段失落在永州之野的故事。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二十一歲考取進士,二十六歲考取吏部博學宏詞科,三十三歲時躊躇滿志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成為朝廷要員和改革中堅。改革失敗后,初貶邵州,再貶永州,從此開始了在永州“十年司馬”的生涯。
謫居永州十年,柳宗元以其獨樹一幟的政治理念、哲學思想、文學成就,深得永州人民愛戴。在柳宗元去世后的北宋仁宗年間,老百姓自籌資金,修建了這座紀念他的廟宇,他自此也成了當地歷代奉祀的“柳子菩薩”。
現存的柳子廟,是清朝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重建。廟進深三棟,逐層砌筑,占地約一公頃。進得廟來,迎面是趙樸初題寫的“八愚千古”的牌匾。回首一望,是題額為“山水綠”的戲臺。臺頂那一排惟妙惟肖的八仙泥塑人像引起了臺灣記者們的興趣,他們驚嘆著大陸還如此完好保存著這些歷史古跡。據說,每到農歷七月十三日柳宗元的生日,鄰近老百姓都會唱大戲慶祝他的壽誕。
穿過寬敞的中殿,面色消瘦、姿勢側臥的柳宗元雕像立在正殿中央,而簇擁著他的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碑刻。這里的一切開始勾起臺灣記者們的思緒,他們興奮地回憶著曾經在課本上同樣熟讀過的《小石潭記》、《捕蛇者說》等柳子文章。
已經習慣看繁體的臺灣TVBS記者仇佩芬很快就辨出了懸掛匾額上的字跡,“我覺得臺灣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教育是相當成功的,我們都是從小就學習繁體。”
“其實我們在臺灣接受的文學教育和大陸都是一樣的,兩岸文化本來就是一脈相承。”來自臺灣東森電視臺的記者牟宗佩說,走進柳子廟所看到的都覺得那么熟悉,而對于柳宗元的生平和作品,小學時就有所了解了。她說,在湖南一路走來,自己看到的和接觸到的,感到不僅是文化,其實兩岸的大多習俗也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我們是一個根!” 牟宗佩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