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什么事情,人們都希望成功,受挫的味道總不是很好受,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對一個國家而言,情況也是一樣,如在國際上遇到碰壁的事情,也會有沮喪的心情,這是難免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想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在挫折面前就應表現出大氣和沉著,不能因為一件事情上的碰壁而顯得小家子氣,更要防止出現“政策上的失態”。說到這里,人們難免就要聯想到日本。
爭常努力暫告失敗
近兩年,日本為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可以說是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本來想在這次聯合國成立六十周年首腦會議上實現“入常”之夢,但現在看來,美夢成真的可能性近期已不再存在。日本為“爭常”付出了巨大的外交努力,外相和首相都曾親自出馬,多次出訪有關國家進行拉票,并以提供經濟援助等各種手段說服一些發展中國家支持日本的“入常”要求。
聯合國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讓一百九十一個成員國達成共識,更是談何容易。美國雖然作為日本最可靠的盟國,一再表示只支持日本一國加入常任國,但當聯合國一輪又一輪的磋商都以失敗告終后,美國也無能為力,對日本的支持最后只是流于形式,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日本及其它“四國聯盟”成員國的爭常行動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應從自身尋找原因
與“四國聯盟”其它成員國相比,日本的“爭常”最具爭議,遭到的反對最強烈,全球曾掀起規模空前的簽名活動,反對日本入常。從中可以看出,日本“爭常”的失敗除歸咎于各國圍繞聯合國改革而展開的利益博弈外,更重要的是日本自身的原因。作為名列前茅的世界經濟大國,日本應該深刻反思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自以為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會在國際上遭到如此強烈的反對﹖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日本而言,確實是一件邁向政治大國的標志性事件,應該十分慎重地對待,周密地策劃,這才是對自己國家負責任的表現。日本首先要問一問,自己是否符合標準,哪些方面還需努力,為了達到“入常”目標,需要在那些方面調整政策﹖
失敗后再入政策迷途
然而,日本在“爭常”失敗后,似乎并沒有很好吸取教訓,更沒有表現出大國風度。據報道,日本有關官員近日表示,日本準備在明年就削減聯合國會費展開談判。日本目前是聯合國第二大會費支付國,在聯合國二十多億美元的年度預算中,日本交納的費用占百分之十九點五,僅次于美國的百分之二十二。日本“爭常”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會費遠遠高于其它國家,按照日本的邏輯,誰出錢多,誰就應該優先成為常任理事國。
作為上述邏輯的延伸,日本認為,現在既然“爭常”沒有成功,就不該再交這么多的會費。可見,日本把入常視為一種交易,而這正是“爭常”失敗的原因之一。雖然日本官方否認提出削減會費與“爭常”失敗有關,但此時此刻提出削減會費,如果與“爭常”失敗確實無關,那也是明顯的外交敗筆。幾億美元的會費,對日本這樣一個經濟強國而言,實在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數字。如果真的要想成為政治大國,為國際社會多作一點貢獻,本屬順理成章的事情。如果為這一點會費與國際社會斤斤計較,實在顯得小家子氣,與大國志向也是背道而馳。
來源:大公報 作者:施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