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8日電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刊載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研究員劉庭華的文章稱,“九一八”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帶轉折性質的重要歷史事件。它開始了“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階段”,亦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英勇斗爭的序幕。
文章指出,偉大的中國人民在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經過14年之久的艱苦奮戰,終于戰勝了日本侵略者,第一次取得了百余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
文章說,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局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武裝侵略的開始,是它爭奪亞洲霸權和走向發動世界戰爭的起點,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個策源地之一—遠東戰爭策源地的最早形成。因此,我們不把“九一八”事變看作是只有局部意義的中日兩國間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是把它看作日本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其獨占中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人民率先以武裝斗爭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武裝侵略,從而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文章認為,考察中國近代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的中國社會,是一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其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九一八”事變以后,特別是1935年華北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的矛盾變得特別突出、特別尖銳。日本帝國主義實行完全征服中國的政策,企圖把整個中國從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都有份的半殖民地狀態改變為日本獨占的殖民地狀態,從而加深了日本帝國主義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文章分析指出,由此而來的中國軍閥割據和軍閥內戰的潛在矛盾,在中日矛盾面前也起了變化:日本帝國主義加力推進中國的割據和內戰,以便利其獨占中國;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維護各自在華權益,則暫時對中國的統一與和平表示支持。中日民族矛盾遂演變成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和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由此變動了中國國內的階級關系。“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所不斷發生的變化,一直持續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歷經10多年,中日民族這個主要矛盾才得以解決。
文章最后指出,無論從邏輯還是從歷史來看,“九一八”事變都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由此既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英勇斗爭的序幕,也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