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現在這一系列資費調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無序競爭倒逼出來的一場事后改革
“人們一直呼吁電信資費調整,而信息產業部也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但最近這兩年的情況卻讓人們對于這種調整能否出臺有所懷疑。此次調整無疑是兌現了這一兩年來的承諾,也給了大家一個交代。”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對本刊說。
據介紹,早在1998年,業界就有了“電信資費調整”的聲音,但1999年一年都沒能付諸實現。直到2000年12月25日,信息產業部、國家計委、財政部才聯合對外發布了“電信資費調整方案”。
那次資費改革調整了8項電信業務的資費水平,其中本地電話由三分鐘0.18元調高至前三分鐘0.22元,以后每分鐘0.11元,而其他7項業務如國內、國際長途、上網費、電路出租費均有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傳輸寬帶價格,最大下調幅度達到95%。
但該次“電信資費調整方案”效果并沒有預期的那么好。重要的原因在于,改革并未涉及“移動電話單向收費”的問題。而此前,各大媒體都在炒作“手機單向收費”的論題。
在輿論導向和民間及業內的壓力之下,信息產業部原部長吳基傳宣稱“兩年內不考慮手機單向收費”,使得關于“單向收費”的炒作在隨后的兩年幾乎銷聲匿跡。
然而2002年底,中國電信“小靈通”成功“打入”西安、成都、重慶、杭州等全國300多個大中城市,到2003年更逼近移動、聯通的“心臟部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手機單向收費”又重新成為人們的話題和盼望。
有論者認為,中國電信利用“小靈通業務”在移動領域試水,“擾亂了我國的移動資費市場秩序”。事實上,“小靈通”并非“擾亂市場”的先驅。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全國范圍內的“資費大戰”早已斗得天昏地暗,一些地方的運營商不顧禁令擅自降價的行為也是屢禁不止。
2004年,為了防止電信企業之間的價格戰,信息產業部和發改委曾經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電信資費監管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204號文件)。與此不協調的是,運營商們的降價之風依然大行其道。
正如一位專家所言,就像勸架一樣,兩個激戰中的人除非同時住手,否則先停手的一方必定會受到對方嚴重的傷害。所以,勸架的結果大多是越勸打得越厲害。而信產部和發改委似乎一直在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今年7月開始,中國移動總部授意北京、上海、江蘇三地移動公司,取消網內外差別定價,全面下調旗下各套餐資費,主動掀起“降價風暴”。
這一輪中移動的“降價風暴”,給主要競爭對手中國聯通造成了很大壓力。對聯通來說,上述三地,已成為前三位利潤高地。因此,為了保住現有客戶而進行的爭奪戰愈演愈烈。
同時,在移動運營商紛紛采取降價措施的同時,固話運營商也開始行動,準備取消“月租費”。一些一度被叫停的業務,也紛紛以“套餐”的形式重新出現。
各運營商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資費調整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漲。今年3月的人大代表會議上,曾有代表提出取消固定電話月租費的建議;在7月29日北京通信管理局和北京市工商局就移動和固定電話入網合同舉行聽證會之前,又有市民提出取消固話月租費、取消移動雙向收費的建議。
針對各運營商的惡性競爭,8月3日,信息產業部、國家發改委聯合下發《關于同意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推出多種固定電話資費套餐方案的通知》,該方案改變了固定電話多年來一成不變的收費方式,給用戶以多種選擇,破開了固話資費不變的堅冰。
隨后,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關于調整部分電信業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出臺,電信資費從此實行上限管制。
“與其說現在這一系列資費改革是專家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對人大會議和聽證會的一個回應,倒不如說這是無序競爭倒逼出來的一場事后改革。”一位專家評價說。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謝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