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的大陸行,名為“神州文化之旅”,掀起的卻是一陣預料之中的狂風。李敖所到之處,民眾追之如巨星,爭睹風采。
到昨天復旦演講結束,再回頭看這一星期的“李敖現象”,可以發現,狂風其實也沒刮倒什么,倒是讓世人驚喜看到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容人之肚量。至少,“言論自由”已經被李敖實實在在地證明了,乃至高舉自由主義的西方大媒體如《紐約時報》,也在重要版面做了顯著報道。
李敖此行,讓人驚覺,北京的眼光是如此之遠,自信是如此之足。
李敖固然是一個博覽群書、著作等身的名作家,卻也是一個以粗鄙言辭、嘻笑怒罵表演脫口秀的媒體人,甚至是批評者口中的“娛樂明星”。就像他評論胡適,他的演講,其實也是“不可不聽,不能再聽”,因為說來說去,還是那一套罵人的東西。然而,這樣一個在學者專家眼中“講演顯得支離破碎”,只會“插科打諢”、“談不上學術觀點”的李敖,究竟是什么原因竟然能在臺海兩岸乃至華人世界擁有如此浩大的吸引力呢?答案恐怕是在兩岸政府半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中各自關起門塑造出來的政治與文化環境,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素材和一個永不謝幕、永不熄燈的舞臺,讓李敖抨擊、挑戰、挖苦、嘲弄、表演。
其實,臺灣人都在看李敖在大陸說什么、遭遇什么。臺灣某些電視臺直接轉播演講,結果收視率飆升幾倍。李敖形容當前的中國是“漢唐以來所沒有的盛世”,是“中國人的機會”,是“最好的時候”,這些話,對臺海兩岸,應該都深具啟發性。(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內容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