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三日電 題:有多少經典話劇可以重來
——訪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趙有亮
作者 馬海燕
一面是中國的話劇市場演出如火如荼,《茶館》復排了,《哥本哈根》在大學生戲劇節重演了;一面是有人說類似《茶館》、《雷雨》那樣的精品少了,話劇還是一個“不景氣”。而國家話劇院院長趙有亮說,當今的話劇不能用“景氣”與“不景氣”來形容,“經典”的評價也不應當產生在當下。
當然,他也承認造成話劇現狀的原因很多,比如演員影視歌話劇多棲發展,比如影視等通俗文化對話劇票房的沖擊,比如話劇不賺錢,比如沒有好劇本。
以國家話劇院為例,年演出一百二十場,不可謂產量不豐。專業劇作家也有好幾位,然而趙有亮仍然認為好劇本難求。他說他每天都能收到各種各樣的作者投稿,卻沒有可以采用的劇本。“話劇劇本太難寫了,這也是為什么現在話劇出不了精品的原因。”
國家話劇院也有很多知名年輕演員在外拍影視劇走紅,作為院長的趙有亮對此很通達:“年輕演員二十七八歲要結婚,要買房,現在又沒有福利分房,我們不能提供更好的條件,就得允許演員自己去闖。” 他也相信很多通過影視成名的演員更向往演話劇、向往舞臺是真心話,因為“話劇是天天進行創造,對演員的鍛煉比較大。”
他對年輕演員先演電影電視劇出名再回來演話劇也很欣賞。“沒有什么明星話劇、話劇明星之說,只要他適合角色,都可以來演。”在挑演員時,他就兩條標準:戲演得好,人品也要好。
而國外的話劇演員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此似乎有更多的經典話劇產生,并且不斷有值得回味的新劇目出現。趙有亮解釋說,國外演員通過嚴格考核進入劇院從事專門演出,享有豐厚待遇,如果要接影視劇就要放棄演話劇的優厚待遇,演員就必須在客串影視劇與做專業話劇演員之間做出抉擇,從而保證專業創作的高品質。而這些在目前的中國還做不到,只能讓演員游走于影視與話劇之間。
當然,電影電視等低價通俗文化對話劇票房的沖擊是一個不小的問題。“大家都愿意在家看電視,而不愿意花錢進劇場了。”國家話劇院采取了一系列低價策略,吸引了不少觀眾,“其中主要還是大學生。實驗話劇、先鋒話劇的主要接受對象也還是學生。”《哥本哈根》作為大學生戲劇節的特邀演出劇目就是證明。
話劇本來是舶來品,“國外經典話劇說到底還是劇本好,與國外同行的交流是中國話劇走出去的一個重要途徑。”本著這樣的想法,去年國家話劇院舉辦了首屆國際話劇季演出了契訶夫的一系列作品廣受好評,明年的話劇季又在運作中。至于這次邀請的演出團體和劇本,趙有亮說要等年底出去考察一番才能確定,不管怎樣一定要把這個傳統繼續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