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本文是根據著名演員劉曉慶接受央視“面對面”欄目的專訪所整理
解說:對于中國電影的百年的歷史來說,一位被持續關注了近30年的電影明星是無法回避的,她就是劉曉慶,中國八十年代最紅的女影星。關注她,不僅僅因為她個人曾經先后拿過六次“金雞”和“百花”獎,創造了個人電影生涯的輝煌,還因為她所走過的人生之路正是中國電影在七八十年代的發展歷程,哪怕是后來關于她的種種議論,也都是因為她曾經是中國最紅的電影明星。
解說:劉曉慶似乎天生就是為電影所生,她經歷了文革后中國電影的復蘇階段,走過她人生輝煌的80年代,甚至在她淡出電影圈的90年代,她也從未離開過電影的光環。她是中國最著名也是最有爭議的電影明星。
記者:好像你說的每一句話,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都能引起人們關注,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成為一個焦點,其中有一句話關于電影“我是中國最好的女演員”。你現在還這樣認為嗎?
劉曉慶:對,我還是要投自己一票。
記者:理由呢?
劉曉慶:因為我覺得如果一個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話,誰還會相信你呢?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覺得我搞了很多行,其實工農商學兵我都做過,但是我覺得這當中最合適的,其實還是做電影演員。因為我曾經得了五次百花獎,還得了一次金雞獎。在我所處的那個時代,我基本上把電影演員能夠得的獎基本上都得完了,這一些都證明我做電影演員是很合適的。
記者:但是現在年輕的一代,我看報道的,都是國際影星。
劉曉慶:但是我覺得世界電影史和中國電影史都是一代一代電影人這樣代代相傳。從墨片到黑白片,然后到今天的這種彩色,什么高科技的這種。我覺得都是每一代電影人完成他們的歷史使命。比方說我們這一代電影人完成的什么歷史使命呢?就是走出國門。我記得當初我可以說是全世界第一個認識的一個中國大陸的演員。我記得那個時候非常非常困難,因為那個時候香港、臺灣的電影都不能夠在中國放映,而且大陸的電影從來沒有出去過,所以我就在美國去辦影展、在法國辦影展,當時還是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的中影人,在我們所處的時代,非常好地完成了歷史使命。就交給下一代。
記者:如果劉曉慶晚出來十年,或者是二十年會怎么樣?
劉曉慶:這個其實我一點都不遺憾,為什么?因為我覺得得奧斯卡80歲也是可以得的,關鍵是在于實力。其實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是一樣的,我們和現在的年輕演員享有共同的時代。
解說:劉曉慶1952年出生在四川,1970年從四川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畢業,被分派到宣漢縣農場勞動,幾年之后她考入成都軍區戰旗話劇團,成為一名專業演員。1975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電影《南海長城》,23歲的劉曉慶得到了試鏡的機會。
那一時期,中國的文藝活動剛剛從文革的思想禁錮中解脫出來,電影的拍攝也剛剛恢復,因此每年電影的拍攝量非常少,這樣的機會對于任何一名演員來說都十分珍貴。
劉曉慶:因為我們當時有的時候一年當中整個中國大陸只有一部電影在拍,這一部電影當中只有一個像我這樣年齡的女主角,所以她們就相當于全中國選美這樣去選,所以要得到這個機會是非常非常地不容易。因為我覺得我第一次拍電影的時候,他們覺得我的形象不怎么好,覺得戲好像還可以。
記者:會嗎?會覺得你形象不好?
劉曉慶:當時是流行工農兵的形象,但是我就給人感覺不是那么樸素,而且不是很粗壯,尤其當時在四川比較黃皮寡瘦,普通話說得不是很好,就顯得比較羞澀,不是很自信。所以他們就覺得形象不是很理想,所以當時我就使勁地去增肥之類的。之后選了我以后然后又試鏡頭試了半天,然后就一直到海南島去體驗生活,但是北京還在繼續選演員,整整到八個月以后,才告訴我,告訴我的時候也不是很高興的,就說非你莫數,不是這樣的。你不是我們很理想的,但是,我們暫時也沒有時間去選別的演員了,所以你要努力。就這樣子,所以在一種很大的壓力下。而且經常被導演罵,由于我的臺詞說得很快,因為不懂,說地很快,后來我們自己配音配不上,配不上的時候,導演就在后邊罵我,這個時候好演員和壞演員就看得出來,反正說了很長很長時間,當著大家的面罵我,我記得我看著這個銀幕,眼淚簡直在臉上滄海橫流,當時我就在想,我一定要記住今天,將來的時候我一定要變成一個成功的演員。
記者:但是都幾乎沒有經過專業的表演訓練,那你們拿什么去演?
劉曉慶:天賦,拿天賦。
記者:如果第一部戲演砸了還會有機會嗎?
劉曉慶:不會再有機會了。
記者:那么肯定嗎?
劉曉慶:肯定,在我們那個時代就是這樣,只要是第一部戲砸了就不會再有人請你去演,因為演員多的是,中國最不缺乏的就是美麗的、年輕的女演員。特別特別多,很多很漂亮的,在八一電影制片廠到處都看得到。
解說: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劉曉慶完成了她人生中出演的第一部電影。雖然后來《南海長城》因為種種原因放映幾場就停映了,但是這部電影還是給了初登銀幕的劉曉慶以極大的信心。隨后她又參與拍攝了《四渡赤水》《同志感謝你》《春歌》三部影片,雖然在當時并沒有引起什么轟動,但是在這些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劉曉慶鍛煉了表演技巧,豐滿了羽毛。
1978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電影《小花》,導演黃建中邀請劉曉慶出演劇中人物何翠姑。
記者:拍《小花》這一段大家印象深刻。
劉曉慶:其實我覺得《小花》從表演上來講并沒有什么成就,最主要的成就我覺得還是導演。因為在導演上我覺得有一種很新的電影語言來演繹這么一個電影。
記者:對你來說演這個角色難嗎?
劉曉慶:當時很難,現在看起來其實不難,其實我覺得我和陳沖也好,我們幾個完成的,只是完成任務,就把自己的一些本色體現出來而已,難度也不是很大。所以我覺得《小花》對我來講只是擁有了觀眾。最早的時候,觀眾從那個時候知道有劉曉慶這么一個演員,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一個明星,但是從表演上我覺得沒有什么建樹。
解說:雖然劉曉慶并不認可自己在《小花》中的表現,但是這段精彩的電影情節最終還是成為了人們對電影《小花》的深刻記憶。而就在劉曉慶拍攝《小花》同時,她還在電影《婚禮》中飾演了柔弱的盛敏,在電影《瞧這一家子》中飾演了虛榮的張嵐。
《瞧這一家子》是新中國的第一部喜劇電影。張嵐是影片中一位服務態度不好的售貨員,因為是配角,因此在整部電影中劉曉慶的鏡頭只有28個。
記者:只有28個鏡頭你為什么還接呢?
劉曉慶:當時我覺得這個角色我沒有演過,而且很有特點,因為當時在整個中國電影界全部都是演很正統的女主角的情況下我覺得有這么一個角色可以有一個突破和挑戰。28個鏡頭我至少要琢磨半年,一個鏡頭我至少有十幾個方案,最后確定,因為只能拍一遍,最多最多拍兩遍,是你演地不好才拍兩遍,膠片的比例是很小的,一比一點幾,也就是一個鏡頭只有一遍多一點點的膠片,但是那個要留給大場面,或者是飛機失事這些,所以我們基本上只能拍一遍。所以在十幾個方案當中選一個是最合適的。
記者:對于演員來說呢?只能拍一條的情況下他怎么演?
劉曉慶:對,但是當時就是這樣一個情況,就必須要演,只能拍一遍,而且你還要把和上一個接上。而且像我們這種就是完全沒有經過什么訓練的,所以是很大的挑戰,必須要一次成功。
記者:你怎么做到的?
劉曉慶:我覺得我在這一年多當中基本上沒有睡過覺,所以我現在覺得好多人經常會說失眠,很痛苦,我覺得我根本沒有睡過,用了很多的笨辦法,現在都忘記了,反正就是很笨。總而言之把這三個角色完成了,而且還得到好評。
解說:1980年,中斷了17年的大眾電影百花獎恢復評選,這件事情對于思想被禁錮了多年的中國電影和電影觀眾來說,無疑是一件盛事。劉曉慶拍攝的這三部電影同時參加了第三屆百花獎的評選。當年百花獎的選票刊登在《大眾電影》雜志上,填寫選票的活動在社會上進行得既濟而熱烈。最后劉曉慶憑借在《瞧這一家子》中塑造的張嵐,獲得了第三屆百花獎最佳配角獎。
劉曉慶:我就覺得一下銀幕就看不清楚了,眼睛里面很多星星在飛,就暈了,有點生氣了,我想可能是生氣的一種狀態吧,一下子都看不見人了,前面都是黑的。
記者:當時你非常想得一個最佳女主角。
劉曉慶:那當然了,我非常想得的是得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配角獎,創造一個百花獎的歷史,沒創造上。后來女主角沒得著,第一方案是兩個都得,第二個方案是得一個女主角。其實當時我想得配角獎的可能性很小,28個鏡頭怎么可能呢?這是我沒想到的。
記者:沒得到的原因是什么呢?你認為是演的不夠好?
劉曉慶:不,我覺得我演地很好,只是票數分散,運氣不是太好。當時由于我是兩部電影參加了女主角競爭,《婚禮》和《小花》,有兩個我的名字,所以就票數比較分散,所以最佳女演員就沒有得到,只有得了最佳配角獎。
記者:得獎對演員來說意味著什么?
劉曉慶:因為當時的百花獎含金量非常非常高,就代表對你演技的一種認可。觀眾投票,完全是一張一張選票這樣投出來的,我們有幾百萬張選票,500多萬張選票到600多萬張選票,而且每一張選票我已經說了,代表一個學校、一個工廠、一所醫院。
記者:當你得了最佳配角獎的時候,你還有目標嗎?
劉曉慶:有啊,我就要證明我是最好的女演員,我一直覺得要成為一個最好的女演員,那個時候目標就開始比較宏大了。原來沒有這樣的。因為為什么?我一直覺得我自己的形象并不太好,也不是那種非常大的眼睛,也沒有酒窩之類的。后來當時我就覺得我一定要變成一個演技派的演員,就是說可能我并不是很好看,但是我演完這個角色以后,大家就覺得這個角色就是要她來演,骨子里化成這樣的人,所以我覺得這種打擊對我也有幫助,有很大的幫助。
記者:要做最好的女演員,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劉曉慶:無論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解說:雖然第三屆百花獎的評選結果給年輕氣盛的劉曉慶留下了一些遺憾,但是自從這次評獎之后,劉曉慶還是成為了中國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
解說: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劉曉慶以每年兩部影片的速度拍攝電影,由于整個文藝環境的開放,劉曉慶接觸到的電影題材也更加豐富,從探討人性的《原野》,到思考家庭倫理的《潛網》,以及被稱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武俠電影的《神秘的大佛》,都讓劉曉慶的演技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解說:1983年,劉曉慶在美國舉辦了個人影展。也許這樣的活動在今天看來并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作為第一位在國外舉辦影展的電影演員,劉曉慶也算開了風氣之先河,這是她的個人的成就,但更是中國電影的歷史必然。
解說:雖然在美國的影展規模不大,但還是讓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演員在文革之后第一次走出了國門。
記者:他們當時怎么看你的電影嗎?
劉曉慶:看不懂,準確地說不是很看得懂。因為我當時是兩個陣營,一個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他們是資本主義國家。當時我們的電影辦影展的時候,大部分是停留在一種說教的狀況,有好多都看不懂。但是他們很尊重中國這么一個大國,所以我覺得他們對我的尊重是由于我的背后有中國,有十億人,當時是十億人,所以當時我們去好萊塢,他們那些老板都會親自出場,來自中國的電影的代表,又是第一個來自遙遠的東方的神秘大國的電影的代表,所以他們都非常隆重。
記者:你怎么看他們的電影呢?當時來說。有距離嗎?距離有多大?
劉曉慶:當然表演方法很多方面都是不一樣的,首先我們如果是一個人在電影里面我的父母親死了,我們就會對著鏡頭使勁地哭,如果像《教父》這樣的,馬連白連度看到他的兒子被打成蜂窩,一看,一個特寫就完了。所以他們表演比我們容易,而且他們的膠片就像紙一樣,他拍《馬可波羅》的時候我們去看他們拍戲,就拍打的時候機器就開著,幾臺機器全部是好的膠片,機器就開著,打累了大家歇著說話,也開著,我們當時特別特別羨慕,我們說像這樣的片比,什么表演都會很好。我可以亂演,18種方案都拿來演一遍,到時候選一遍最好的。我們就只一遍,而且還要接上。
記者:所以那個時候你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好的。
劉曉慶:對,當然,我就覺得如果是有這樣的條件。說句心里話在這些方面我從來不覺得我們比他們差。從來不覺得。中國大陸的演員是非常非常地好,但是我們的條件確實不好,真的是小米加步槍,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夠演一些好的角色,我現在起來都覺得有點了不起,怎么過來的。
解說:1986年,劉曉慶拍攝了《芙蓉鎮》,這是她演藝生涯的又一部巔峰之作。劉曉慶飾演的胡玉音讓她奪得了第七屆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獎,第十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隨后,劉曉慶憑借在《原野》、《春桃》中的出色演技,連續獲得第 11屆、12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因此有人說,80年代的中國電影是劉曉慶的時代。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劉曉慶的注意力轉向了電影之外的世界。她經營著20多家公司,投資地產,拍攝電視劇,拍賣書稿,劉曉慶似乎逐漸遠離了電影。
記者:你不是喜愛電影嗎?怎么不想演了?
劉曉慶:因為我覺得演員有兩種演員,一種演員是屬于沒有出息的演員,演不過別人的時候,就把別人的劇本改了,把人家角色的好戲改到自己角色的身上,我覺得這是沒有出息的演員。另外一種就是很有志氣的演員,就是我這種演員,就是棋逢對手,我喜歡“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大家在一起我喜歡跟演技特別好的演員一起演這樣水漲船高。所以那個時候都出國了,都出國了以后就沒有什么對手了,我真的覺得無敵最寂寞,
記者:怎么下決心我要下海?
劉曉慶:因為我這個人也許是比較喜歡做新的事。就像我上次說的在第一部的喜劇片、第一部的武打片,第一部和香港、海外合作拍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還有第一部的家庭倫理片《潛網》,第一部名著改編的覺得有點性感的《原野》,第一個做制片人,第一個去寫自傳之類的。永遠給自己出一些新的難題,只有這樣我才有興趣,如果再是演過去演過的,我就一點興趣都沒有。
記者:這種身份的改變對你來說很容易嗎?
劉曉慶:很容易。
記者:我曾經為之奮斗,我曾經擁有的電影夢想,我現在我要……
劉曉慶:沒有,我當時覺得一點都不可惜,我覺得夠了,我在電影上我覺得已經很夠了,別人像我這樣,我覺得拍一部代表作都很難,有的人一生都沒有一個代表作。我覺得我,年紀輕輕的有好多好多的代表作了,我覺得夠了,一點都不可惜,我覺得要做新的事情。我經常就會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會有一個聲音跟我說,夠了,你應該去做新的事情了,這已經足夠了。
記者:那個時候想到有朝一日我還會回到電影嗎?
劉曉慶:沒有,我甚至都不想成立這個影視公司,都沒有,剛開始公司全部是別的,沒有任何一個影視公司。
記者:為什么?
劉曉慶:我就想涉及新的領域,從文科變成理工科,在理工科當中去展示自己的才華。
記者: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嗎?
劉曉慶:現在我仍然認為是。因為不說遠的,在我做的影視公司當中沒有拍過任何一部不賺錢的作品。我認為我是很成功的。
解說:2005年,經歷了“稅案風波”的劉曉慶重新以電影人的身份回歸了人們的視線。他和第六代導演劉冰鑒合作拍攝的電影《春花開》亮相柏林電影節。這是她15年來首次拍攝電影。但是,當她用15年的時間回歸電影的時候,改變的不僅僅是她的年齡,整個中國電影不再是曾經的那個年代。
記者:新一代的女演員,應該來說像您這樣影響力,或者比你有更大影響力的已經開始出現了。
劉曉慶:這是應該的,如果是到現在還是我一個人有更大影響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
記者:你有沒有計劃把你的故事拍成一部電影?
劉曉慶:至少有十幾家都要把我拍成一個電影,或者是電視劇,都被我嚴詞拒絕,因為我覺得這個比較難,比方說他們把我寫成雷鋒又不真實,但不是雷鋒我可能又不接受。而且我覺得我的一生至少還有一段時間,我覺得還是蓋棺論定比較好。
記者:但是真的人讓感覺到你的生活就像一部電影。
劉曉慶:比我的任何一部電影都精彩。
記者:后悔選擇電影嗎?后悔踏入電影之門嗎?
劉曉慶:我要永遠感謝電影。雖然是我學的專業并不是電影,但是我從電影出身,從大家認識我就是拍電影。而且我比較幸運的是在我們這一代的時候有點像電影王國,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什么其他的娛樂,惟一的一個娛樂就是電影,而且可以說是全民都在看電影,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拍電影的人來講,能夠經歷那樣的時代,能夠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觀眾,我覺得很幸運的。
解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曉慶用她的電影之路見證了一個時代,關于那個時代的電影,那個時代的電影明星,甚至于那個時代的思想和觀念。無論你喜歡她,還是不喜歡她,關于她和她的電影,已經無可爭辯的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它代表著中國電影曾經的艱苦,曾經的奮斗,曾經的輝煌,曾經的困惑,成為現在的人們解讀中國電影百年歷史的重要內容。
(來源:央視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