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二日電 題:“神六”上天 航天老專家話滄桑
作者 馬海燕
今天上午“神舟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幾名老航天專家回憶起幾代領導人對航天事業的關懷感慨萬千:“之所以有今天的成果和我們的整體團隊意識,和國家各方面的支持、領導的重視有很大的關系。”
衛星應用中心原黨委書記夏炎為航天事業工作了近五十年的時間。在今天的TOM網站在線訪談中,他回憶起一九五八年時聶榮臻、陳毅視察時說“你們把衛星遙感搞出來,我們搞外交的腰桿都硬了”的話還很激動。
航天十二所原副所長劉春田也還清楚地記得陳毅的風格:“歷史上幾大元帥都去視察,甚至打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陳毅拍胸脯給我們說,你們放心打,打不出去,我去給人家賠禮道歉。”
“我們的‘神五’技術曾經出現問題,當時中央首長特別重視這件事,寧可晚一點,也要把問題搞清再發射。我們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特別嚴格,確保萬無一失,所以我們的成功率就高一點。”劉春田還能記得“神五”的發射時領導人的原話。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增田,大學畢業以后分配到現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了十一年。他至今還能清晰地對記者回憶起“東方紅一號”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發射時的情形。“播放東方紅樂曲,當時從技術來講也是比較困難的。全國上下為衛星的發射成功大力協同。記得有一個電影紀錄片大家可以看到當時發射的情況,通訊暢通了,隔著不遠的電線桿就有人站崗。”
劉增田談到中國搞衛星最大的體會時仍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要想搞航天,高風險、高投入、有理想而且條件艱苦。”“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設幾十年了,當初都是戈壁灘,當時我們在的時候有的點只有幾個人,收份報紙和信都是很難的。”
今天各個參與試驗和發射的公司提倡的“團隊意識”,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航天人中就有體現。“一九六0年的時候,沒有吃的,都餓得浮腫,中央經委從青海調黃羊,從南海調魚,從沈陽調蘋果、大豆,科技人員能吃這些東西,我們搞行政的不能吃,這是一條紀律。就是保證科技人員的飲食,他們身體好了,我們服務好了,他們一心一意地把成果搞出來,就是我們的成果。” 夏炎談到航天人的團隊精神時仍然感嘆。
一九七九年之后轉到院校工作的劉增田主要也是為基地培養測量、控制、通訊人才。他很高興地看到現在他們培養的學生遍布各個基地。“這個行業像我們來說確實是很年長的,包括一些總師都七、八十歲了,現在確實需要一些年輕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