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酒泉10月14日電 題:追夢飛天創輝煌——記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載人航天發射場總指揮張育林
作者 南文生 王艷梅
張育林,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1958年1月出生,工學博士。1984年在國際宇航聯合會第34屆大會上獲Manlina航天獎章;1990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原國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5年獲首屆“中國航天獎”,1997年被批準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獲得“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歷任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液體推進技術教研室講師、副教授、副主任、教授、主任、博士生導師,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副主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
“要做中國的安德烈”
小時候,張育林的理想是當一名詩人,他曾在縣里的詩歌比賽中獲過獎。不巧趕上文革年代,高中畢業后只得回鄉當了農民。一腔熱血的張育林想要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他帶領鄉親們在黃土高坡上揮舞鐵鎬。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后,當了半年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張育林考上了國防科技大學,從廣闊的原野走進了科學的殿堂。
進校之初,學校組織他們看了一部蘇聯故事片《馴火記》,影片中主人公安德烈獻身火箭事業的壯舉強烈地震撼了他的心,他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崇高。當晚,他激動得夜不能寐,暗暗發誓:“要做中國的安德烈!
可是,握了幾年鐵鎬的手拿起筆來仿佛有千鈞重,上課時注意力也很難集中,看上半小時的書就頭暈。這樣下去不行!他找來一本本數學習題集,不管簡單還是復雜,一道道往下做,一個多月后,終于可以靜下心來看書了。在四年的大學學習中,他門門功課的成績都在90分以上,被評為八一屆“優秀畢業生”。同年考取了陳啟智教授的碩士研究生,進行變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系統分析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該領域的專家評價為“做了開拓性的貢獻”。
“當然是中國,我將為我的祖國工作”
那是1982年冬天,張育林患了感冒,高燒39C,仍堅持參加了一門學位課的考試。之后,又以頑強的毅力寫出了第34屆國際宇航聯合會的征文變推力火箭發動機特性的狀態空間分析。當時正值春節,空蕩蕩的宿舍樓,與樓外萬家燈火的喜慶氣氛相比,顯得冷寂。張育林在宿舍的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副對聯:“寒窗下渡春節以苦為樂,團圓日不團圓志在天涯。”
1983年10月,張育林隨中國宇航學會代表團代表中國青年大學生第一次參加國際宇航聯合會,并在大會上宣讀論文,獲得Malina (曼林)航天銀質獎。當國際宇航聯主席將獲獎證書交給他時,好幾位華裔科學家走上前向他表示祝賀,他的心情激動不已。
多瑙河畔,一位聯邦德國女記者問張育林:“像你這樣有成就的年輕人,將來是否去NASA或ESA 這樣著名的航天機構工作呢?張育林卻回答:“of couse in China ,I will work for my country. (當然是回中國,我將為我的祖國工作)”
是的,一曲藍色的多瑙河曾醉倒了多少少男少女,但多瑙河澆灌的卻是別人的田野,它畢竟是在別人的土地流淌。張育林想的是,我們的祖國當然要靠我們自己來建設,也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開創自己的事業,施展自己的才華。
仿真試驗測出“長二F”火箭爆炸威力
長二F火箭要載人,為了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研制了逃逸救生塔。逃逸塔設計的依據是否牢靠?要逃多快才能滿足要求?萬一“長征二號F”火箭發生爆炸會是怎樣的情形?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和危害,不進行試驗,誰的心里都沒有底數。而從安全和經濟的角度來講,中國是不可能拿出若干發真火箭來做爆炸試驗的。
祖國的需要就是奮斗的目標。張育林運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建立數學模型,設計出若干個爆炸模式,并和火箭研制單位人員一道進行試驗。他們來到湖南長沙一個偏僻的小山坳里,將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混合在一起做爆炸試驗,從1公斤、5公斤、10公斤、50公斤、100公斤,一直做到200公斤,冒著生命危險測其沖擊波、幅射和速度,觀察各種情形下,火箭爆炸后到底威力多大、火球多大、影響多大、碎片飛多遠,沖擊波影響多大,終于摸清了其性能。
特別是通過試驗論證,得出了火箭在各種情形下爆炸后,影響不會超過1.2公里的結論。王永志總師得知后說:“如果你們這個試驗結果早一點拿出來,載人航天發射場塔架與垂直總裝測試廠房還可以近300米。”
張育林主持研究的這項成果后來獲得了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4年7月,張育林從國外留學歸來,火箭系統一位負責人主動找他商量說:“現在逃逸塔已經設計完了,就等著做試驗! 但是在實驗室,根本不可能進行這種試驗。張育林一口應承,回到母校,他馬上寫出了一份15頁的報告,火箭系統拿出5萬元經費讓他進行論證。很快,張育林又拿出了一份100頁的論證報告,火箭各系統總師一起評審了3天時間,最后一致通過。接著,張育林就組織做仿真試驗方案,結果出來后,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等專家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它解決了我國無法在實驗室試驗,也無法通過飛行試驗來驗證的難題。
先為航天員編教材,后給航天員授學位
我國第一批航天員選拔出來后,要對他們進行航天知識方面的培訓,讓其了解什么是空間,飛行器在空間如何運動,可當時我國并無系統的有關航天工程的教材。航天員系統領導找到時任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主任張育林,懇求道:“你們能不能幫忙編一本教材,以便對航天員進行載人航天工程基礎方面的教學?”
“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我會盡力而為!睆堄址浅M纯旎卮稹1997年,他主持編制的<<載人航天基礎>>一書出版,書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太空知識、飛行器工作原理等。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飛上九天,圓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之夢。這時,總裝備部認為中國14名航天員已系統學習了載人航天知識,又找到已升任裝備指揮技術學院院長的張育林,希望他給航天員們授予一個航天方面的學位。
看到自己所編的教材為祖國培養出了合格的航天員,張育林興奮不已,一口應承:“行啊!”拿到第二學位的14名航天員,將名字一一簽在張育林所編教材的扉頁上,成為珍貴的紀念。
從大學校園走向科研試驗一線
2003年9月,張育林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走馬上任,
由學院院長變成了指揮長,角色發生了變化。過去他主要從事教學,進行科研課題研究,現在到了發射場,要統帥千軍萬馬進行科學試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到中心,張育林就明顯感到了“神六”任務的壓力。去年10月份,發射場要進行“神六”任務合練,張育林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鍛練機會,他提出發射場作為任務實施牽頭單位,不僅要練產品總裝、練測試操作、練協同指揮、練故障處置,更重要的是練組織指揮,練嚴慎細實的試驗作風。
盡管這只是一次演練,張育林卻把它當成一次真正的發射試驗來組織,過程控制非常嚴格。當時“神舟”電視劇組要求在合練時同期拍戲。張育林堅決反對,他說:“拍戲如何能保證測試操作的安全?都是一些著名演員,那還不分散參試人員的注意力!睘榇耍岢隽巳龡l意見:拍攝不能改變試驗流程,不能改變技術狀態,測試過程中不能參與其中;鸺跹b時,劇組一名負責人忍不住沖過來,激動地對張育林說:“如果這個鏡頭我們不拍,損失太大了。”張育林盡管心生惻隱,立場仍十分堅定:“吊裝現場危險,不能干擾任務!
合練用的產品是7年前使用過的合練箭,儀器設備出了不少故障,張育林對每個問題都糾住不放,組織一一徹底解決,確;鸺郎y試指標全部合格。
當合練箭垂直轉至發射架后,火箭系統的領導感慨地說:“如果這次裝的是真發動機,現在點火,完全可以把它打出去。”
這次合練為執行“神舟”六號任務奠定了良好基礎。張育林以詩言志:
雄獅布陣沖霄漢,
光電織成巡天鏈。
仰天神箭待呼嘯,
蓄勢神舟發九天。
“三星高照”傳捷報
2005年,對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來說,是極其特殊的一年,不僅要發射3顆衛星,還要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并有數十發小型試驗,任務十分繁重。這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張育林科學管理,統籌計劃,他要求各參試單位把衛星當飛船打,實施精細化管理,將質量管控目標分解到試驗任務的每一階段、每一環節、每個崗位、每個人頭,嚴把儀器上箭關、狀態準備關、首次加電關和狀態變更關。每到星箭轉運、加注、系統聯試等關鍵階段,都要進行嚴格的質量評審。
火箭系統有上百個操作崗位,張育林都深知,“小崗位連著大事業”,每項測試內容、每個測試操作,都事關產品安全,影響任務成敗。為確保試驗質量,他指導一線參試單位制定了《航天任務運載火箭操作行為規范》、《航天任務測試發射組織管理工作規范》、《航天任務測試發射技術工作規范》和《航天任務測試發射崗位責任制規范》,有效地確保了操作質量,杜絕了人為操作差錯和失誤。
2005年7月7日6時整,大漠深處驚雷驟響,火光沖天,“長二丁”火箭掙脫地心引力,托舉著“實踐七號”衛星直刺蒼穹,在湛藍的天幕上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大約10分鐘后,從北京航天指控中心傳來的測控數據證實,“實踐七號”衛星被準確送入預定軌道。
第20顆返回式衛星模飛檢查時,星上紅外地球敏感器突發異常,試驗隊技術人員將故障目標鎖定在一個穩壓電源模塊失效。故障模塊被火速送往北京分析排故,更換備份后,一切恢復正常。馬上要決定衛星加注了,指揮部有的成員提出:“故障必須徹底歸零!碑斕焱砩,張育林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一夜未眠,他考慮如果要徹底歸零故障,后面的工作計劃就全打亂了,根本無法保證“神六“任務的正常進行。第二天,在聽取試驗隊專家意見后,他判斷這并非一個顛覆性問題,故障機理清楚,并且措施有效,決定作出風險決策,按計劃組織實施發射,得到了總裝備部的批準。
8月2日上午,隨著“轟隆隆”一陣巨響,大漠深處再傳捷報,“長二丙”火箭將我國第20顆返回式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第二天,“長二丁”火箭進場,緊接著,8月9日“長二F”火箭進場。如果衛星沒有打出去,仍放在測試廠房,火箭就不可能按期進場。
畢竟是一次風險決策,衛星在天上飛了27天,張育林的心每天都懸著。8月29日,第20顆返回式衛星成功返回地面,就在當天下午,中心又將第21返回式衛星送上太空,兩顆衛星在太空成功“交班”。
至此,中心在不到70天的時間內,實現了“三星高照”的第一階段目標。每一顆衛星發射成功都為“神舟”六號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積累了經驗,中心上下士氣高漲,越戰越勇。
追求“零缺限”,確!吧窳逼桨诧w天
細節決定成敗!吧裰邸绷柸蝿罩校瑥堄忠娢⒅,把“蛛絲馬跡”的現象提升到系統性、傾向性問題,全面進行治理。
9月4日,在眾人的簇擁下,身著銀色罩衣的“神舟”六號飛船運往9006廠房。正當飛船吊裝時,只聽“叮鐺”一聲脆響,引起眾人的警覺。
“怎么回事?”張育林總指揮急忙上前詢問。
原來,吊車上一個松動的警鈴蓋掉到了水泥地面上。慶幸的是,既未砸著船體,也未傷著人員。張育林先是把有關負責人訓了一通,接著又責成質量控制小組和專家組成員重新對發射場地面設施設備進行深入全面的檢測檢修。
“這件事反映我們的工作還有漏洞!睆堄种甘举|量控制組副組長鄭永煌,“你們要采用美國NASA連續風險管理工具,對發射場地面設備進行風險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確保圓滿完成發射任務!
鄭永煌領命后,迅速率領一班人馬連續加了三天班,很快編寫出風險分析報告。他們查找出72個危險源,一一制定了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并組織專家組成員特別對31項高風險項目進行了認真評審。
接著,指揮部組織成立了4個專業組,由中心裝備部副部長鄒利鵬負責,分頭對發射場非標、供配電、空調水暖、加注供氣設備進行全面的復查檢修。
7月16日,中科院進行有效載荷裝入軌道艙后的加電檢查時,發現一個控制箱某狀態A路+5伏遙測信號異常。當天下午至晚上,技術人員一直忙著分析排故。飛船系統積極協助操作,變更電纜狀態,排除了測試電纜、艙內電纜以及地面檢測設備造成問題的可能性,初步將問題定位在控制箱一個電源模塊的5伏電源異常。
7月17日下午,張育林組織召開發射場指揮部會議,決定將軌道艙從有效載荷測試廠房轉運回飛船測試廠房排故。他對中科院系統負責人說:“你們趕快請專家來,故障必須徹底歸零,還要舉一反三!睘榱瞬坏⒄`試驗進程,他又組織人員迅速對飛船測試工作進行科學調整。
經專家現場診治,及時準確定位故障,采取了有效措施。并舉起一反三,對備份件3個電控箱機相同的6個電源模塊也作了同樣的修復處理,故障得到了徹底歸零。
7月27日,發射場召開質量評審會,指揮部成員一個個刨根問底,對每一項措施反復斟酌,經逐項評審合格后,方才簽字同意放行。一場風波終于平息,原以為排故會影響試驗進程,由于及時調整了工作計劃,結果一天時間也沒耽誤。
8月19日上午,一崗操作人員王海濤穿上工作服,鉆進火箭二級安裝單元儀器,細心的他發現速率陀螺俯仰通道與偏航通道位置有誤,便讓二崗人員確認,二崗看了也覺得不對勁,于是檢查電纜插座,發現也不相匹配。這時,兩人先后出艙,找另一位二崗人員進行狀態確認,證實確實有錯誤。為了驗證這一判斷,三人找來圖紙檢查,發現箭上標識與圖紙一致,于是判斷圖紙設計有誤。
在發射場,這是一個不可測量的項目,一旦裝反了,即使測試千百次也不可能發現問題,并且圖紙上就是這么標的。如果此問題不被及時發現,火箭發射后將會失去控制。
“這一問題的及時發現說明一二崗工作是嚴謹認真的,同時也反映了發射場制定的規章制度是有效的!鼻爸笗,張育林總指揮講評道:“火箭好比‘渡船’,不能有任何質量問題。對王海濤同志要重獎,希望全體參試人員像他學習,嚴格把好質量關! 王海濤火線榮立二等功的消息傳開,更激發了全體參試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點火不到,雙想不止。任務中,每個參試人員都絞盡腦汁回想前期工作,確認有無漏項、疑問,預想下一步工作,把發射場的各項工作和技術盡可能全面覆蓋,將所有問題歸零、所有疑點澄清,確保“神舟”、“神箭”不帶任何疑點和隱患發射,終于成功地將航天英雄費俊龍、聶海勝送上九天。
“三星高照,一船飛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嶄新的輝煌寫在茫茫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