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酒泉10月14日電 題:茫茫戈壁鋪天路——載人航天發射場總設計師陸晉榮
作者:王艷梅 南文生
“發射場是航天產品和七大系統參試設備匯聚的重要場所,也是把好航天產品質量的最后一道關口。”陸晉榮站在茫茫戈壁灘上,簡明扼要地向記者介紹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地位和作用。
“下過鄉、渡過江、扛過槍”,陸晉榮這樣概括自己的人生經歷。他曾參與了多種航天和型號任務的測試發射試驗,先后參與解決重大問題幾十個,組織排除各類技術故障上百個,為祖國航天和導彈事業的騰飛作出了貢獻。
機遇是為有頭腦的人準備的。雖是一名新任總師,陸晉榮卻早就積蓄了勝任本職的能量。
載人航天發射場首次合練時,陸晉榮親自帶領數十名技術人員到火箭研究院下廠學習,把長征二號F火箭的“五臟六腑”整得明明白白。“三垂”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垂直轉運,陸晉榮組織做風中轉運試驗,轉運速度從每分鐘20米、23米、25米,一直提升到每分鐘28米,測量不同風速下船箭組合體的震動、沖擊和過載,經過一周試驗,終于確定最佳轉運速度為每分鐘25米。合練中出了很多問題,他整天忙得焦頭爛額,光組織寫處理問題的紀要就達30份之多。也就是從那時起,不到40歲的他開始早生華發。
陸晉榮深知扎實的技術基礎是成功的保證。今年春節剛過,他就參與組織對發射場5000余臺套設施設備進行檢測檢修,持續兩個多月,大大小小共查找出462個問題,遂一一加以整改。重點加強了對活動發射平臺、吊車、擺桿的運行考核。在檢測中,技術人員發現臍帶塔回轉平臺伺服閥失靈,打算更換一塊線路板,陸晉榮卻抓住不放:“要把失效原因分析清楚,不然換多少板子都不起作用。”經與生產廠家技術人員共同研究分析,發現由于戈壁灘強低溫天氣造成伺服閥電解電容和三極管工作異常,后將所有電解電容更換為性能穩定的鉭電容,將普通三極管換成了耐低溫產品。
“只有把組織管理和質量控制抓好了,發射才有成功的把握。”兼任發射場質量控制組組長的陸晉榮明確提出“零缺陷”的質量管理理念。他經常講:“質量工作是載人航天的生命線,對待質量問題一刻也不能松懈,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零缺陷是必須的,經過努力是能達到的。”他要求參試各系統做好每一項工作,堅決到組織指揮零失誤、試驗文書零疏漏、地面設備零故障、技術狀態零失控、測試操作零差錯、數據判讀零遺漏、試驗產品零疑點。他這樣要求,也是這樣做的。任務中,哪里有測試,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會有他的身影。
8月27日,火箭進行技術區第二次總檢查,-1分鐘控制系統模擬轉電時,發控臺上與燃料耗盡關機有關的8個指示燈異常亮起。故障出現后,大家一時摸不著頭腦,因為轉電與耗盡關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前五次飛船發射任務中從未發生類似情況。
按常規,要先畫出“故障樹”,逐個進行排查。可這樣太費時間了,陸晉榮當即打電話叫來遙測人員問:“你們在測試時是否發現異常信號?”當得到肯定答復時,他頓時心中有了數:故障出在火箭上。耗盡關機電路與第二次總檢查有什么關系?回答說沒有關系。“集中力量,檢查轉電與耗盡關機相關的電路。”他提出了查找故障原因的思路。技術人員分別對地面設備和火箭進行測量,及時排除了地面設備的“嫌疑”,逐漸將故障原因鎖定在火箭配電器上。經任務指揮部批準,嫌疑單機被送往北京分析排故,證實轉電線路和耗盡關機線路上存在焊接多余物,造成繼電器短路。處理后的單機裝箭后測試,一切恢復正常。
“不爭誰對誰錯,只求解決問題。”基于這樣的出發點,陸晉榮和質量控制組成員無論走到哪個系統都受到歡迎,因為他們不是來“挑刺”、“找麻煩”的,而是“保駕護航”的。
除了對試驗任務認真進行“過程控制”,陸晉榮非常重視“節點控制”。每到火箭、飛船測試結束,飛船加注、船箭塔垂直轉運、火箭加注等關鍵階段,陸晉榮都要組織質量評審,一致通過后才決定轉入下一階段工作。自飛船7月13日進場至發射,陸晉榮組織召開和參加的正式質量評審會就有12次。對各大系統技術狀態的正確性、測試項目的完整性和問題處理的徹底性,質量控制組成員都要一一復核,他們拿著“放大鏡”找問題,把可能影響成敗的隱患消滅得干干凈凈。
為抓好“狀態控制”,發射場在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專門設立了一個“狀態確認室”。每次產品加電前,先由發射場一崗人員設置狀態,再由負責艙段儀器安裝的二崗工人確認;接著是一、二崗系統指揮復查確認。之后,發射陣地協調小組和質量控制組成員還要對狀態進一步確認,并對測試操作程序、試驗文書等現場提問,這樣過上“六關”,確認一切無誤后,方可加電測試。
為確保測試發射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發射場系統今年進行了 多項課題研究和設備改造,開發出“艙內操作質量監測系統”,實現了對火箭艙內測試操作的全面監控;研制出“火箭瞄準信息顯示系統”,可以直觀地了解火箭瞄準的實況。針對發射塔架封閉后,影響飛船無線信號的傳輸,他們在塔架9層增加了一套飛船信號的轉發天線,把飛船送出來的信號可靠地轉給USB和超短波接收設備,大大提高了信號接收質量,使技術人員可準確判斷飛船的工作狀態。
長征二號F火箭這次新增了個“圖像測量系統”,在飛行過程中可實時傳輸火箭的分離動作。為了把這些圖像清晰接收下來供地面人員分析決策,發射場對YQ312遙測車進行了改造,還增加了信號的轉發、傳輸和圖像的復原設備,加之原有的光學設備,實現了圖像獲取的“雙保險”,確保火箭起飛后將助推器、拋逃逸塔、整流罩、一二級分離等關鍵動作全部拍攝下來。
軟件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正常與否決定任務能否完成。發射場系統把所有軟件“打理”了一遍,由于火箭待發段任務數據量增加、向發射區發送氣象信息等任務要求的變化,對C3I應急救生輔助決策軟件、接口網軟件、氣象接口軟件和地勤軟件等進行了更動維護。軟件的更動,不像硬件那樣看得見、摸得著,發射場軟件質量組根據軟件工程化的要求,對更動的必要性、影響域和措施,以及更動后的回歸測試進行了嚴格的審查,確保了軟件質量。
發射場制定的測試發射流程,涉及參試系統方方面面的工作,每個時間點干什么,甚至細到每分每秒誰干什么都要劃分得十分清楚,系統間工作銜接都需要質量控制組組織協調。像航天員進艙后原定準備時間為10多分鐘,天地通話僅幾分鐘,航天員系統覺得時間緊張。任務前,有關系統雖多次協調,終因各方態度強硬,未達成一致。可是,如果延長這兩項工作的時間,又會對別的系統構成影響。怎么辦?陸晉榮主張“用事實說話”。經過3次聯合檢查證實,3組航天員進艙后的準備時間和天地通話時間均未超時,矛盾也就隨之迎刃而解。
與“神舟”五號不同的是,發射場首次啟動了副著陸場。陸晉榮告訴記者:“飛船返回時,如果主著陸場不具備著陸條件,比如風速太大,或者出現災害性天氣,就啟用副著陸場。”
同主著陸場相比,副著陸場裝備相對要簡化精練一些,但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空地搜救部隊,除了完成飛船副著陸場的應急搜救任務外,還擔負著飛船零高度和上升段的應急返回搜救任務。“神舟”六號發射前,發射場組織了10余次不同條件下的陸上應急搜救和回收演練,只待一聲令下,即可確保拉得動、搜得到、救得下。
望著巨門、天路、神塔夢幻般的組合,陸晉榮的心仿佛也隨兩名航天員飛到了九霄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