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在日本首相連續5年參拜靖國神社后,中日政治關系出現比較大的倒退已經成為必然
本刊特約撰稿/陳言
10月17日,仲秋時節的東京,綿綿秋雨讓穿著單衣的人感到了寒冷。
上午10時,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像普通市民一樣穿一身單薄的西服,表情嚴肅地從首相專用的黑色轎車走下來。他沒有打傘,徑直地走到靖國神社大殿前,從西服口袋中拿出一些錢投到大殿前的“廣種良田”錢箱中,雙手合十,頭向大殿方向微微垂下。之后,很快又走回到了首相專用車里,短暫的幾分鐘,算是完成了他每年一次對靖國神社的參拜。
秘書、警衛前后跟著,人數并不是很多。雨依舊在下,早已沒有了解暑的涼意,而是在預示著冬天的到來。
一場秋雨一場寒。小泉出任首相以后,先后5次參拜靖國神社,如同連下的5場秋雨,帶來了兩國關系的冬天。
“東京可炸開鍋了”
10月17日晨,日本共同通訊社的一條短短的通訊,如同地震一樣,讓日本上下震動了起來——共同社說,上午10時(北京時間9時),小泉首相將參拜靖國神社。
一家日本經濟雜志的記者在東京收到電訊后,馬上打電話給《中國新聞周刊》,通報了電訊稿內容,并開始詢問中國有可能做出的反應。“東京可炸開鍋了!”記者在電話中說。
小泉在9月眾議院選舉中大獲全勝,10月14日,郵政改革相關法律在議會獲得通過,不少造反議員也乖乖地投了贊成票。郵政改革本身雖說是從這個時候正式開始,但作為為這項改革東奔西走、上下呼吁、甚至不惜犧牲個人政治生命的小泉,已經完成了與自己相關的政治使命,可以把目標轉向其他問題了。
日本的亞洲外交無疑是小泉幾個重要課題中的一個。修復日本與中國、韓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雖然在9月選舉中沒有成為一個政治爭論點,但從選民們在小泉大勝以后異口同聲的呼吁中,小泉是知道這種期待的。
早在9月14日,《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就表明,69%的人希望小泉迅速修復日中、日韓關系。10月15日,在靖國神社就要在17日開始舉行秋季祭祀前,《朝日新聞》發表社論,認為“外交已經成為日本政治課題中的重中之重,其中亞洲外交,特別是修復與中國的關系已有燃眉之急”。
“我們這里是發生了政治大地震。”日本一家月刊雜志的副主編在17日中午發給《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的信中說。小泉17日的參拜,很有可能讓中日關系向政冷進一步傾斜。所以,當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時。電視把鏡頭對準了小泉,報紙把大量記者派到了靖國神社、政治家那里,北京的日本媒體同時把人力集中到了日本使館。
“外務省高官沒有見中國記者的計劃”
日本駐華使館在17日一大早就迎來了諸多的日本媒體,電視攝像機排成了一排。外務省事務次官(相當于外交部副部長)谷內正太郎正在北京參加第三次中日綜合政策對話,媒體希望他能出來說幾句話。
到11點,日本記者還在和大使館交涉,看看能否在北京國際俱樂部二層日本使館文化部和谷內有接觸的時間。《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一直在國際俱樂部現場,也希望能采訪谷內,但使館新聞官說:“谷內沒有接受中國記者采訪的計劃。”谷內只見了日本記者。
“谷內次官今天提前回國了。”17日下午5點,日本一位記者在國際俱樂部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顯然中日已經沒有了繼續對話的余地。從外交部部長李肇星緊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阿南惟茂,鄭重宣讀中國關于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聲明,嚴厲譴責小泉的錯誤行為等方面看,似乎把該說的話都說盡了。
從東京傳來的消息也一樣。同一天,中國駐日大使王毅約見日本外務大臣町村,表示“小泉參拜是對中國人民的嚴重挑釁”。“小泉必須承擔破壞中日關系的歷史責任。”王毅說。
17日晚,更多的消息表明中日交流有可能全面停頓。山東正在舉行的“第二屆2005年中國青島日本周”活動,一家著名的中國啤酒企業宣布退出以后,其他幾家中國企業也先后從活動中退出。原計劃從10月15日到21日的活動,在啤酒廠家撤出后,其影響力已經大大地大了折扣。“(中日方面的)相關活動有可能被全部被取消。”日本觀察家說。
對于《中國新聞周刊》要求在10月23日對町村外相訪華期間獨家采訪一事,日本記者的看法是,“町村外相大概不會來中國了。連已經在中國的谷內都回國了。”
今年選擇在10月17日靖國神社開始實施秋季祭祀的第一天參拜靖國神社,小泉沒有給出說法。
靖國神社“點金術”?
日本駐華的一位很有地位的外交官10月18日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參拜靖國神社的意義上,中國國內存在著一種誤解。靖國神社里的確供奉著過去那場戰爭的指導者,但小泉沒有想給過去的那場戰爭的日本指導者翻案。絕對不能再次出現過去的錯誤,日本政府和國民在這點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10月18日的日本各家大報,紛紛發表了對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的社論,五大報中,除了《產經新聞》拍手稱快以外,其他報紙均對小泉在這個時候參拜靖國神社提出了質疑。《每日新聞》社論認為,“首相每次參拜靖國神社,都遇到了鄰國的巨大的反對,讓外交左右難行,首相對處于停止狀態的亞洲外交應該負重建的責任。”《讀賣新聞》在談到9月30日大阪高等法院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做出“違反憲法”的見解后,認為小泉有責任對自己的行動做出說明。
從日本主流媒體的輿論上看,目前除了《產經新聞》以外,日本輿論沒有給小泉參拜送去掌聲。特別是發行量在1300萬份的保守報紙《讀賣新聞》,過去一直是贊成小泉參拜靖國神社,而此次社論卻顯得冷靜。
東京大學教授高橋哲哉在今年4月的《靖國問題》一書中如此寫道:“靖國神社是大日本帝國軍國主義的支柱。它具有把當時的日本人的生死意味全部吸收進去的功能。”高橋認為,靖國神社具有“感情上的點金術”(日語為“煉金術”)——靖國神社的本質是“表彰”(日語為“顯彰”)戰死者,而不是“追悼”戰死者,在這里,戰死的悲哀轉化成了一種幸福。此書在日本出版后連續幾個月發行量一直名列前十名。
如果是追悼死者,小泉可以去東京的千鳥淵戰沒者墓苑或者是沖繩縣的和平基石那里。今年8月15日,小泉沒有去靖國神社,去的正是千鳥淵戰沒者墓苑,這讓關心中日關系問題的人松了一口氣。但是,要求國民對國家的絕對服從,能發揮這個使命的只有靖國神社,小泉要維護日本國家政權,所能借助的也只有靖國神社。
1944年日本敗局已定,供奉在靖國神社里的甲級戰犯,當年是可以提早結束戰爭的。如果戰爭提早一年結束,至少能減少一百萬日本士兵、數十萬日本平民毫無意義的死亡。但這些年,日本國民沒有去清算,讓這段歷史成為一筆糊涂賬。在這糊涂中,國家的地位上升了,政治家的地位穩固了。日本保守政治在過去60年中,所追求的就是這些,小泉不過是其中的一人,自民黨中小泉的后人也許還會沿著這條道走下去。
問題是,日本已經走出明治時代,不能只采取“脫亞入歐”的政策了。小泉對日本媒體所說的那些解釋,不是假話,但小泉一直避開甲級戰犯問題,不談靖國神社的本質問題,這也是真的。
在靖國神社問題明顯地阻礙中日政治關系的時候,上述日本外交官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中國國內對靖國問題有比較強烈的看法,但我希望這個問題不要和其他問題、其他領域的事連在一起,我還是希望日中在其他領域合作發展下去。”然而,日本首相連續5年參拜靖國神社,中日政治關系出現比較大的倒退已經成為必然。
10月18日,中國外交部表示,鑒于目前嚴峻形勢,町村外相訪華不合時宜,中方不便接待。
已經是10月中旬了,冬天就要到來,政治上一個漫長的冬天已經來到了中日兩國上空。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