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月二十五日電 (記者 曉萍) 一代文學巨匠巴金遺體二十四日在上海龍華殯儀館火化,一生淡看生死的巴老在其生前最愛的紅玫瑰和交響樂中離去,近萬名中外人士與這位一生追求講真話的著名作家告別。香港各界也紛紛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哀思,他們認為,巴金離去令人痛惜,巴金的精神讓人永懷。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一九二一年肄業于成都外語專門學校,一九八四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其一生創作碩果累累,著有長篇小說《滅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寒夜》、《火》、《憩園》、《第四病室》,中篇小說《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隨想錄》等。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國務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榮譽稱號。巴金十月十七日病逝,享年一百零一歲。
巴老晚年在《隨想錄》中用生命力量喊出的“講真話”,已成了一句劃時代的、震撼人心的名言。
巴老逝世后,各地悼念活動不斷,修葺故居、興建紀念館、設立基金等議也不絕。不過,巴金一生追求儉樸。他生前在給親友信中拒絕出版其日記時說:“日記只是我的備忘錄,沒有理由出了又出、印了又印,浪費紙張。”對修葺故鄉舊居之議,巴金生前也明確謝絕,他在給故鄉家人的信中清楚表示:“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國家的錢搞我的紀念……,我的一切都不值得宣傳、表揚。”因此二十四日在上海舉行的巴老喪禮,儀式簡單,氣氛肅穆,人們以深沉的懷念代替了大量的贊頌之詞。這樣的喪禮,相信是巴金先生所愿意接受的。然而“燈滅了,心亮著”,香港各界對這位文學大師的離去也寄予了無限的哀思與懷念。
正在英國康橋大學學習的香港著名作家金庸日前得知巴金病逝后,發表題為《正直精神,永為激勵》的悼念文章,表達對巴金先生辭世的哀悼。他指出,巴金先生文革時苦受批判,幸而精神堅毅,得保性命,巴金先生堅持到今日,寫了一部擲地作金石聲、驚天動地的《隨想錄》,他多活了三十幾年,實在是中國文學界的大幸事。
金庸說,巴金先生是他十分敬佩的文人。這不但由于他文字優美,風格醇雅,更由于他晚年所表現的凜然正氣,巨大的正義感。“讀小說常常引入自己的觀念,這是天下小說讀者常有的習慣。我當時最愛讀的是武俠小說,因此覺得《家》《春》《秋》《春天里的秋天》這一類小說讀來還不夠過癮。直到自己也寫了小說,才明白巴金先生功力之深,才把他和魯迅、沈從文三位先生列為我近代最佩服的文人。”
金庸一直想到上海醫院去看望這位他從小到大都欽佩的人,但想到他老人家病中不宜勞神,這才就此永遠失去了機會。金庸最后不無欣慰地透露,巴金女兒李小林曾送他一張印有巴金肖像的瓷碟,他將之放在書房的架上,一轉頭就可見到巴老慈祥的笑容。“巴金先生正直的精神永遠是我的激勵!”
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張詩劍今日對本社記者表示,巴金是中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創作思想代表著文學界的良知,他與香港淵源深厚,晚年在香港大公報發表膾炙人口的《隨想錄》,并曾來港不下十次,如能在香港建立一所文學館展出像巴金這樣的文學巨匠作品,當是香港讀者之福。他透露,香港幾份有影響力的文學刊物如《香港作家》、《香港文學》等都將發表悼念巴老的專題。
巴老已經離去,敬重巴金、懷念巴金,最好的方式就是認真重讀一下他的作品,多思考一下晚年大聲疾呼的“講真話”精神。今日香港的評論指出,今天“講真話”已經成了巴金的同義詞,人們在懷念、推崇巴金的時候,總要反覆提到“講真話”,并以此來概括其一生達到的最高成就。這里面是值得發人深省的。評論說,巴金一生反封建高壓,提倡自由、善良和真實,寫真感情、講真話,其核心就是建設一個平等、富強、法治的中國,其意義正如為巴金送上最后一程的民眾在挽聯上所寫:“用懺悔拒絕遺忘,以真話抗拒謊言。”每一位巴老的讀者仍需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