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設:描繪出一幅新藍圖
農業是第一產業,但從近年的發展來看,遠不及第二和第三產業。一方面,工農剪刀差帶來了農業和其它產業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城鄉二元體制造成了城市和農村利益分配的不均衡。相應的,農民成為利益受損較多的一個群體。
我們看到,政府一直在為解決“三農”問題作堅持不懈的努力,此次“十一五”規劃中,更是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命題。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需要從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來考慮。農業是基礎,農民占據了中國的絕大多數人口,沒有農村的發展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發展和全面進步;不能實現農村和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只能是空談。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較為緩慢,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中國的改革自農村始,但這一塊后來反而成為進展遲緩的領域之一。究其原因,與我們在農業、農村上的投入不足有很大關系。
國家統計局披露的一組數據表明:全國有一半的行政村還沒有通自來水;60%農民還沒有用上衛生的廁所;7000萬戶農民住房需要改善;1.5億農戶需要解決燃料問題;6%的行政村還沒有通公路;2%的村子還沒有通電;6%的村子還沒有通電話;1%的鄉鎮沒有衛生院;60%以上的縣沒有標準的污水處理場等。
面對這樣一種現狀,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成為必須。農村問題專家溫鐵軍在勾勒新農村的新景象時提出,該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要由政府提供。同時,管理是公共的,治安是公共的,法律是公共的,所有這些不能讓農民拿錢的事都不能讓他們拿。
農業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源頭,建設新農村、創造新氣象,將為我們邁向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公共安全:讓百姓過上舒心日子
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也隨之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一系列日益凸現的生產安全、交通安全、環境安全、食品安全以及藥品安全等公共安全問題卻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有關調查顯示:2004年全國煤礦事故造成6027人死亡;今年以來,全國共發生94起特大安全生產事故,死亡2074人;我國每年有超過10萬人死于交通事故;我國半數以上城市市區地下水嚴重污染……還有蘇丹紅調味醬事件、孔雀石綠毒魚事件以及最近發生的食品保鮮膜事件、禽流感疫情,都對公共安全體系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對公共安全體系的構建傾注了很大的熱情:
對于生產安全問題,建議提出:切實抓好煤礦等高危行業的安全生產,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強交通監管,減少交通事故。加強各種自然災害預測預報,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對于環境安全和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建議強調: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的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尤其是與群眾生活、生產和切身利益相關的安全問題,更需要形成體系化和制度化的安全保障體系。
應對高風險的社會的來臨,需要政府和社會聯手,在構建社會安全網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十一五”規劃建議具體而又細致,顯然讓人民群眾心里頭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安全的食品,過上安心的日子。這是老百姓的普遍愿望,也是“十一五”規劃的點睛之筆。
“十一五”規劃親民色彩躍然眼前
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從規劃所透出的信息看,“十一五”規劃將是為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基礎的規劃。在這五年時間內,一些醞釀多年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將取得突破。這些改革在有力促進經濟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的同時,也將在方方面面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實惠。
較為確切的說法是,這個勾勒中國未來發展路徑的規劃將添加更多關注民生、體現民意的表述,即在對改革和發展成果的共享中更加注重利益兼顧,各個層次的老百姓將切身感受到“十一五”帶來的實際利益。
種種跡象表明,既不“殺富濟貧”,又要實現低收入者收入的增長,兼顧各方利益,“十一五”規劃要成為“實現共同富裕,因而皆大歡喜”的施政綱領。
透過濃墨重彩的民生議題,“十一五”規劃的親民色彩躍然眼前。可以預見的是,布局民生大計的“十一五”規劃將給億萬民眾帶來更多的雨露滋潤,確保中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穩步前進。
(來源:《工人日報》;李瑾 周興旺 劉曉翠 張敏 賀少成 尹雪梅 嚴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