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日電 《中華工商時報》今日載文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的專訪———“中國合格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以下簡稱“五個論”)一文引起強烈的反響。這是繼去年以來,主流經濟學家因在“郎顧之爭”中力挺科龍公司董事長顧雛軍而受到媒體和公眾的質疑后,又一次成為眾矢之的。
連日來,新加坡《聯合早報》以及中國大陸的《中國青年報》、《新京報》、《第一財經日報》、《廣州日報》等知名媒體紛紛發表文章,就中國經濟學家的水準、職責和道德等問題進行討論。
10月27日,《新京報》率先對“五個論”做出反響,該報于當天發表的經濟學家梁小民的文章說,無論從事什么研究,經濟學家應該與其他知識分子一樣有良知,有獨立人格,有社會責任感。不能把經濟學作為給自己賺錢的工作,領了錢給別人消災。有的經濟學家兒女親屬炒股,就鼓吹股市要沖上5000點;當企業的獨立董事,掙了錢就為這家企業“鼓與呼”,充當“掮客”;或者掙錢參加論證會,為企業評功擺好。公眾對某些經濟學家的一些行為有目共睹,才有抨擊,才有“恨鐵不成鋼”的過激言論。
《中國青年報》發表的署名文章認為,丁學良的批評不過像《皇帝的新裝》里的小男孩一樣,說出了一個真相而已。“總是香港的教授做那個勇敢的‘小男孩’,不但是大陸學界的悲哀,更是大陸學人的悲哀。”該報同一天發表的另一篇署名文章說:“斷言中國真正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只是一家之言。丁學良的本意并非要為中國的經濟學家集體畫像,也并非刻意與他們過不去。他的論語傳遞的信號很明顯:某些經濟學家該深思了。”
《廣州日報》甚至開出了一份在國內利益集團中擔任獨立董事的經濟學家的名單,并披露北京的一些一流經濟學家的年收入在百萬元至數百萬元,二流經濟學家的年收入也在60萬左右,這些收入來自于講課費、咨詢費、項目費、給利益集團服務(以獨董身份)等許多方面。
《證券時報》發表的文章說:“經濟學家講錯了東西,說錯了話,這些問題都不大,充其量大家只是認為水平不夠而一笑而過,也不造成什么危害,因為這屬于學術水平問題。但如果挾帶著為利益集團代言的‘私貨’,指東朝西、顛倒是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對公眾甚至政府決策形成嚴重誤導,那就是人品道德問題了。”
公眾對經濟學家的批評和指責,在相當程度上折射出在一個急劇變化的年代里,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態和道德淪喪。比較遺憾的是,面對這些指責和批評,主流經濟學家再一次“集體失語”。但在目前正在開展的這場關于中國經濟學人水準和責任的大討論中,越來越多的公眾希望傾聽來自經濟學家自己,特別是主流經濟學家發出的聲音。(記者 曲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