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8日電 發生在巴黎郊區的騷亂事件再一次波及到當地華人,在法國經商的中國人倉庫被焚燒,部分中國商人財產受到重大損失。《每日財經新聞》今天刊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的文章,探析“為什么受傷的又是華商”這一問題。
文章說,這幾年,中國商人在外國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事件屢見不鮮。從西班牙的馬德里,到俄國的莫斯科,從南美的巴西,到歐洲的法國,幾乎每次種族紛爭都會波及到中國人。這一方面說明中國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也說明在中國利益全球化之后,必須尋找適當的方式保護中國人的合法利益。
文章說,中國政府當然不能步美國的后塵,不能用槍桿子開疆辟土,保護中國商人。作為后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參與世界財富分配的過程中,必須首先給人一種互惠互利的感覺,至少在經營的過程中,惠及當地老百姓。
作者認為,當前在海外經商的中國人普遍存在四個問題:
首先,海外經商的中國人缺乏文化意識,他們過分關注自己的經營狀況,缺乏文化認同感,更沒有建設和諧文化的主觀意識。
其次,部分海外商人在經營過程中,過分關注經營成本,沒有考慮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在當地積累了許多的矛盾。一有風吹草動,那些曾經受到損害的當地人必然會伺機發難。
第三,海外商人普遍缺乏政治頭腦,對當地政治生態所知不多。在族群矛盾突出的地方,從事商業經營活動必須了解不同種族的價值取向,必須了解當地政治人物的政治偏好。如果埋頭經營,而沒有看到某些政治人物的政治綱領,或者沒有注意到部分政治領袖的競選承諾,那么,有可能在無形之中得罪當地選民,從而引來殺身之禍。
第四,海外的中國商人普遍缺乏合作意識,在經營的過程中習慣于單打獨斗。這種經營方式不但勢單力薄,容易招人欺負,而且由于缺乏當地資本庇護,企業很難做大做強。
作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并非易事。中國政府在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必須扮演主導角色。在宣傳中國文化、普及當地文化、引導企業關注所在國家的社區發展等方面,中國的外交機構也應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