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從新聞把關人轉換為新聞操作人,好比是裁判變成了教練。前國務院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受任人大新聞學院院長的消息因此備受關注
趙啟正,生于1940年1月,北京市人,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早年在上海工作,從政多年,擔任過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副市長,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
1998年任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主任。
今年8月25日,已65歲的趙啟正退休,改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現被中國人民大學聘任為新聞學院院長。
“這份聘書很重,也許有一噸重。”當國務院前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從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手中接過聘書時這樣說。11月19日,趙啟正正式就任人大新聞學院院長。
趙啟正在新聞辦任職期間,力推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改革,推動政府信息公開。此外,這位新聞“把關人”關于怎樣看待“負面報道”的一段論述,給很多人留下印象,他稱,“我們需要辨別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負面。說我們的不好就是負面消息嗎?不是。判定報道的正面負面,應該從是否有利于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來考慮。比如對之前SARS的報道,就不能簡單地把它理解為負面報道。”
對于此次赴人大新聞學院履新,趙啟正說圓了自己當老師的夢,“我全家都是老師,父母教了一輩子書,兩個弟弟也在大學任教,只有我是個例外。沒想到大學畢業42年后,實現了自己的這個夢想。”
“高鋼一天之內給我發了7個短信‘逼’我‘就范’。”就任當天,趙啟正對在場記者說,“剛開始我很猶豫,但后來被人民大學的真誠感動了。”
高鋼是前任人大新聞學院院長。上任剛剛半年,他主動讓賢,請趙啟正出山,自己退居常務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向媒體透露,“趙啟正同志今年8月退休后,有多家大學的新聞學院邀請他去擔任院長,但他最終選擇了來中國人民大學。”并稱,“能夠聘請到趙啟正同志出任院長,對人大新聞學院專業化水平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 此前,清華、北大已分別聘請了范敬宜、邵華澤兩位“部級”干部擔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隨著趙啟正正式入主人大新聞學院,“高官卸職從教”現象再度引起各界的關注和爭論。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指出,“官員從行政崗位上退下來,進大學做教授,是比進人大政協工作更好的平臺。而對學校來說,邀請領導干部兼職或者擔任學院領導,將他們的資源吸納到學校,有助于提升學校的地位,擴大學校的聲譽和影響力。”
在美國,政界和學界之間的人才流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美國很多退休后去教書的政客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來自大學,回到大學”。換句話說,他們中很多人都經歷了一個從教授到政客再到教授的過程。而在中國,除四川省原副省長李達昌外,從教高官基本不具備這一特征。
《中國青年報》兩年前曾撰文對“高官卸任從教”現象提出質疑,指出,“由于缺乏在‘象牙塔’的長期浸潤,其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能否勝任以學術見長的教職就很難說。‘治政’與‘治學’雖僅有一字之隔,在某種意義上卻有萬里之遙。”
而備受各方期待的趙啟正如何實踐自己從“治政”到“治學”的角色轉換?11月21日,本刊獨家采訪了趙啟正。
“我和新聞學院需要一個相互了解的過程”
中國新聞周刊:與你一樣,有很多政府官員退休后進入高校執教,你認為這一群體和學校其他教師有什么不同?
趙啟正:區別當然是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教學的內容要針對社會需要,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能夠比較準確地提出一些課題。也就是說,在這些人的參與下,課程設計得會更準確,教學內容會更符合實際需要。
教授們是理論工作者,我們是實際工作者,二者相結合會使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中國新聞周刊:出任院長后,你是否會進行一些教學改革,比如更換教材,引進有實際經驗的從業者成為學院的客座或專職教授?
趙啟正:我只會對新聞教育提出一些我個人的建議。我設想的方式是,和同學們一起座談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各個領域的問題,也討論一些案例。在和同學們的接觸中發現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并向他們指出不足。
我和新聞學院需要一個相互了解的過程。如果老師和同學覺得我不合適,希望校方能夠告訴我;如果我覺得自己做不了,我也會提出來。總之,這不是一個永久的任命。
中國新聞周刊:你就任政府發言人時的社會資源是否會帶入人大新聞學院,給它幫助?
趙啟正:那是當然。我會找熟悉的朋友,可能是領導干部,也可能是在某些方面有專長的人,甚至是名人給同學們講課、做報告,或者座談,使學生增長見識。另外,為學生提供一些實習機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就業指導。總之是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接觸社會,有所成熟,克服在學校期間與社會脫節的弱點。
“我覺得應該告訴老師和同學,社會對新聞專業學生的要求”
中國新聞周刊:你在就職當天的記者會上提到,以后新聞學院的畢業生將有更多的出路,新聞學院除了為報刊培養記者編輯外,還要為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甚至醫院、學校培養新聞人才。請具體解釋一下提出這個想法的初衷以及如何實施?
趙啟正:政府要表達想法,回答公眾的問題,因此政府的新聞發言人要很懂新聞、很懂媒體,要知道如何對群眾的要求有所回答、有所呼應,知道如何主動表達政府的意愿。我們這么大的國家、這么多的省市需要很多政府新聞發言人。
大的企業、醫院、學校、非政府組織等也有向社會表達自己的必要性,甚至是迫切性。平時要表達自己工作的進展,工廠要表達新的產品,上市公司要表達業績,這是主動溝通。發生突發事件時也需要正確表達,這是危機處理,表達晚了就是不負責任,表達早了不僅僅是負責任,而且會拯救危機。
所以,新聞學院畢業生的出路應是很廣泛的。一個企業、單位的高層管理者中有懂新聞的人絕對不吃虧。
中國新聞周刊: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新聞官與報刊的記者編輯,他們所追求的新聞價值觀是否完全一致?學院如何同時培養這兩種類型的新聞人?
趙啟正:二者并不矛盾,都是為人民服務。都不能用不負責的新聞、錯誤的評議去干擾人們的思想。
中國新聞周刊:國務院新聞辦和人大新聞學院雖然都有“新聞”二字,但從角色上,你是從新聞的“把關人”變換到了新聞的執行人,對于你自己,將怎樣實現角色的轉變?
趙啟正:國務院新聞辦主要是向世界表達中國,向世界回答國際輿論普遍關注的中國問題,解釋誤會,有時還要反擊對中國的攻擊。當然也要向國內民眾介紹中國的社會進展、國家的政策以及回答廣大受眾關心的問題。
在7年半的工作中,我深感新聞人才的培養、來源極為重要。然而,有些人才可以從國外引進,比如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但新聞人才是不能“進口”的,因為任何國家的新聞工作都要維護本國利益,當然這里不排除到國外學習后繼續回國服務的情況。
在多年工作中,我對于外宣事業和新聞工作有很多體會,對新聞專業的學生有哪些要求也有許多感觸,我覺得應該告訴老師和同學,通過溝通使同學們更早成熟起來。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作為一個新聞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追求報道的真實性和“向世界表達中國”或“向民眾介紹中國的社會進展”之間有矛盾嗎?
趙啟正:新聞人最重要的價值觀是對社會的責任感,一定要對社會起促進作用,引導人們的是非觀。對于正確的要給予傳播,對不正確的給予批評。此外就是要有敬業精神和廣泛的知識。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