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日電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分析了當前中國經濟形勢,闡述了明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具體部署了明年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許多嶄新的命題,這些命題的破解將不僅對明年的經濟運行具有積極意義,也對"十一五"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影響深遠。對此,相關專家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一致認為,2006年是充滿期待的一年。
范劍平:穩定宏觀經濟政策,既是為了避免問題,又是為了解決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被確定為2006年經濟工作主要任務的第一項。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說,這既是為了避免問題,又是為了解決問題。
所謂避免問題,即指針對經濟運行中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近年來中央的一系列針對性措施發揮了作用,對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局面意義重大,要把好的發展勢頭延續下去,宏觀經濟政策必須保持穩定。
所謂解決問題,即指經濟運行中的一些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為避免宏觀調控前功盡棄,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現有的宏觀政策還應繼續發揮作用。"特別是在固定資產投資仍然保持較高增速的現實條件下,宏觀政策絕對不能變。除了財政、貨幣等相對短期的措施要保持穩定外,我們還要長短結合,靠投資體制改革等中長期措施,來徹底解決問題。"范劍平說。
對于會議提出的"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范劍平說,這與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提出的擴大內需方針背景有所不同,但政策目標卻是一致的。"當時我們是在出口不力的局面下提出擴大內需,現在我們是在出口太好的局面下提出擴大內需,背景雖然有區別,但實質上都說明,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經濟而言,要避免經濟起伏,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必須立足國內需求。"他說,2005年我國進出口對新增GDP的貢獻率超過35%,這種局面必須改變,主動權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中。
會議還提出"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范劍平說,經濟增長的薄弱環節在消費,消費的薄弱環節在居民消費,而居民消費的薄弱環節在農民消費,所以,農民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中的最薄弱環節。為此,在堅持提高農民收入的基礎上,應加大財政對農村的傾斜力度,搞好公共服務,同時,可考慮引導大型正規商業流通企業進入農村,切實改善農村消費服務和消費環境。
張立群: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中央經濟會議指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還很多,同時又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張立群認為,會議中所指出的這些問題,如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發展不平衡等等,大多是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老問題。張立群說,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不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是無法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張立群認為,目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城鄉間、地區間的不平衡,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協調。城市與農村發展不平衡將不利于社會穩定;工業與農業不能協調發展,經濟發展潛力將受影響。東、中、西部地區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會影響國家的安定。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對人的生活質量有影響,社會不光是經濟的發展,還需要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事業的發展。
王小廣:從總體上來看,明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將可能是全方位的突破
談及中央提出在體制改革上"明年要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的突破",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形勢研究室主任王小廣研究員認為,明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既會延續今年的成果,但從總體上來看,將可能是全方位的突破。
王小廣認為,從政府體制改革來說,雖然近年來推進力度比較大,但客觀地講,政府職能還沒有徹底轉化過來。從這個方面來說,明年在中央層面上,要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而在地方上,重要的還是落實政企分開。
王小廣稱,從企業層面上來看,將會延續近年來持續的產權改革,特別是股份制改革。他以為,今年股份制改革最大的突破其實是在資本市場上,也就是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推進。隨著明年股權分置改革的繼續推進,其示范效應的發揮,將會促進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王小廣表示,在財稅體制改革上,明年公共財政的色彩將會更加濃厚,財政重點將會轉向提供公共產品,資金投放重點領域將會是基礎設施和社會長期發展項目,比如教育和醫療。在稅收體制改革上,為配合建立節約型社會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稅收體制將會有所側重,并鼓勵節約。此外,為了體現公平和實現社會協調發展,明年稅制改革的重點將會在增值稅轉型、統一各類企業稅收(比如內外資所得稅)等方面選擇一到兩個突破口。
曹鳳中: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有利于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盡管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已經不是新話題,但在剛剛結束的200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因其首次與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一起,并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第三項主要任務而再次備受關注。
身為科技部863計劃、國際重點新產品認定評委,與科技創新打了多年交道的曹鳳中對此頗有感觸。
一般說來,自主創新的內涵包括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個方面。
曹鳳中指出,中國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及品牌相當少,大多數產業都是依靠高投入、高耗能來維持其發展。尤其在中國的制造業中,這種情況相當嚴重。目前,中國的制造業位居世界第四,但"大國"決不意味著就是"強國"。由于低端產品數量很大,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在全球制造業的生產鏈上,中國的產品處在中低端,像集成電路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絕大部分仍依靠進口。這將對我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威脅。
同時,曹鳳中表示,也應該客觀地看到,盡管目前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低,但是近年來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以發明專利為代表的自主知識產權數量迅速增加,并且科研活動的范圍和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韓德強:在確定產業發展目標時,就應該考慮節約資源
著名經濟學家韓德強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節約能源資源,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并提出綜合運用財稅、價格等政策手段,促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形成全社會自覺節約資源的體制機制,這是非常好的。他同時建議,在確定產業發展目標時,就應該考慮節約資源。
據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數據,2000年世界各國單位產值能耗(噸標煤/百萬美元GDP),世界平均水平是377噸,中國是1274噸,歐盟是214噸,日本是131噸。韓德強說,"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世界加工廠’的地位,生產高能耗低附加價值的產品也不利于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