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廠像紅軍大學一樣設在山邊一排大窯洞里。里面很涼快,又通風,用斜插在墻上的燭臺扦照明,主要的好處是完全不怕轟炸。我在這里看到有100多個工人在制造手榴彈、迫擊炮彈、火藥、手槍、小炮彈和槍彈,還有少數農具。修理車間則在修復成排的步槍、機槍、自動步槍、輕機關槍。”這段話出自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所寫的《西行漫記》一書。文章中所描述的兵工廠名叫延安兵工廠,廠址設在吳起鎮。
1936年10月19日,經過漫長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央紅軍到達陜西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在艱苦卓絕的長征中,武器裝備一直靠從敵人手中繳獲和自制的土槍土炮的紅軍備感制造真正屬于自己的武器裝備的重要性。于是,主力部隊抵達延安后,中央立即決定建立兵工廠,用自己制造的武器裝備武裝自己、打擊敵人。延安兵工廠就是這個時候建立的我軍唯一的兵工廠。
建廠之初,一切軍工設備還處于較低水平狀態,加之技術人員也很少,只能維修軍械。后來隨著兵工廠規模的擴大,工廠的任務也由原來的只負責修理轉為既修理又制造。此時兵工廠分成了兩部分,一是東廠,即“修造部”;二是西廠,即“機器制造部”。但在這個時候日偽軍也加大了對根據地的封鎖和控制,企圖扼殺我軍兵工廠。兵工廠的同志并沒有被面前的困難所嚇倒。他們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人民的子弟兵用上我們自己生產的武器,狠狠地打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
1939年4月,東廠搬至何家岔。而此時部隊手中的舊槍炮也修復得差不多了。兵工廠經過研究并報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批準,決定自己設計、自己制造新槍。兵工廠設計的新槍比“三八”式短一點,刺刀是3個刃,并固定在槍管上,槍托為桃木。對當時的兵工廠來說,槍管加工是難點,因為沒有深孔加工的設備,兵工廠人員就在車床上用深孔鉆干,沒有拉線機,就用冷擠壓的方法制造膛線。很快,第一枝自己研制生產的步槍做出來了。
5月1日,延安兵工廠自制的第一枝步槍送到延安橋兒溝展覽。毛澤東主席親自去現場參觀了這枝步槍。毛澤東主席拿起這枝步槍仔細地看了又看,并拉拉槍栓、瞄瞄準,高興地說:“槍造得很好嘛!使上我們自己造的槍啦!”之后,他又勉勵大家:要創造條件,多生產,狠狠打擊日寇。受到中央首長的鼓勵后,同志們的工作熱情更加高漲,不久就制造出了第一批步槍,而在進行壽命試驗時,打出了200發的成績,射擊精度也很好。中央警衛團的戰士也換上了這種樣式非常好看的槍。
兵工廠不僅制造出了第一批步槍,還不斷創造我軍自制武器的“第一”。1943年兵工廠開始試制擲彈筒。雖然說有了造槍的經驗,研制擲彈筒不是很難,但當我軍第一門擲彈筒試制成功后,還是引起了轟動,也讓前來參觀的第一批外國記者團感到了震驚。此后,兵工廠以每月五六十門的速度為抗戰前線的部隊生產擲彈筒。與此同時,根據炮兵專家趙章成提出的建議,延安兵工廠還發明了一種曲射、平射兩用迫擊炮。試驗時,趙章成親自操炮,一炮就將目標碉堡炸毀。
在這之后,由于國民黨斷絕對八路軍、新四軍的彈藥供應,戰場繳獲又非常困難,于是兵工廠又承擔了生產子彈的任務。兵工廠的同志們用自己的智慧,把從敵占區弄來的5臺只有上部沒有下部的沖床安裝完畢,并為此專門成立一個“子彈股”,生產人員多達180人。當時的主要任務是生產彈頭,彈殼基本上靠收舊的進行整修后復裝。不久,兵工廠子彈的月產量超過11萬發。出廠后的子彈馬上被大車運往前線支援抗日作戰。
就這樣,延安兵工廠的同志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給我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以大力的支持。當年我軍為了進一步加大武器彈藥的供應,又于1939年建立了黃崖洞兵工廠。在這個著名的兵工廠建立之后,延安兵工廠發揮的作用仍不可小覷。(據中國國防報;牛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