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首屆東亞峰會前天舉行。以前只聽說過美洲和歐盟峰會,東亞峰會還是有史以來首次,自然讓人產生對亞洲聯盟前景的憧憬;尤其美洲和歐洲經濟整合步伐日益加快,東亞迄今的經濟聯系則主要依靠市場力量驅動,缺乏政治層面的整合機制,東亞峰會的召開就更讓人振奮。
但峰會尚未召開,一系列跡象已表明,這次峰會將在相當程度上流于形式,不會有任何實質意義。首先,按東盟和中國原先的想法,東亞峰會應以東盟10+3的模式(即東盟10國再加中日韓)為母體,因為這模式已相對成熟。但日本擔心中國在這框架的影響力過大,強行拉入印度、澳洲和新西蘭,以稀釋中國的影響力。恰好美國由于沒有簽訂《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而未能與會,上述3國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國的利益。但這樣一來,此次東亞峰會就成為“10+6”模式,范圍擴大到南亞和大洋洲,人口達30億,覆蓋了半個世界。
日本的這一舉動,實際上使東亞峰會的操作非常困難。依照歐盟的經驗,經濟聯合體最好從小而扎實的母體開始(一如歐洲當年的煤鋼聯盟和由6個成員國組成的歐共體),再逐步擴大。但如今東亞峰會一下子擴大到“10+6”,不但職責、范圍不清,就連與原先“10+3”的關系也沒有理清,再加上明年俄羅斯也可能加入,難怪東亞峰會的最早倡導者馬哈蒂爾稱,這峰會早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東亞峰會。從明年開始,每年都要既召開“東盟10+3”峰會,又要召開“10+6”的東亞峰會,兩者的議題如何分配,東亞經濟整合到底以哪個為基準,恐怕都是昨天東亞峰會上16國政府首腦自己也不清楚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從99年開始的中日韓峰會這次也被取消,原因當然不是經濟,而是政治的;中日領導人在吉隆坡形同陌路人,這兩個亞洲最大的經濟實體,由于政治原因而分道揚鑣,受損的不但是中日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還有整個東亞的經濟整合利益。
現在看來,由中日韓這3個東亞最活躍的經濟體來主導東亞經濟整合進程,在可見未來將可望而不可及;東亞經濟整合的“火車頭”只能由東盟來主導,從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問題是:東盟作為“火車頭”可以啟動整合進程,但整合進程的推進卻無法避開中日韓這3個東亞最活躍、也最具互補性的經濟體和市場。此次東亞峰會的情況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
未來東亞峰會或東亞經濟整合將遇到兩個結構性的風險或障礙:
1. “美國因素”如何處置?美國究竟將被排除于這一進程之外,還是將成為進程的參與者或觀察者?
2. 中日不和到底對這一進程將產生多少持續的負面影響?
(摘自香港明報;作者: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