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提供一個公道的司法體系,厘定和保障每個人的權利與利益,尤其是保障每個人的生命權,本來就是政府最基本的職能之一,政府的資源理應向這方面傾斜
12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死刑第二審案件開庭審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級法院自2006年1月1日起,對案件重要事實和證據問題提出上訴的死刑第二審案件,實行公開開庭審理,并在2006年下半年對所有死刑第二審案件實行開庭審理。
正所謂人命關天,司法機關對于死刑的適用應當極端慎重。這包括,在司法程序上,確保被告能夠運用一切機會和資源,為自己的生命權利進行辯護。如果司法程序安排存在比較顯著的缺陷,則被告的權利通常得不到充分保障,法院體系作為一個整體,出錯的概率也會比較高。
而目前的訴訟制度,恰恰存在這樣的問題。首先,死刑案件二審經常不開庭審理。在司法實踐中,二審幾乎全部是書面審理。對于普通案件來說,由此可能造成的傷害或許是社會可以接受的,盡管當事人的權利也許沒有得到充分的程序保障。但對于死刑案件的被告來說,這樣的程序缺陷,卻可能是致命的。它讓被告喪失了為維護自己的生命權而本來應當享有的訴訟權利。比如,申請回避權,申請調取新證據、提出新證據的權利、進行最后陳述的權利以及與檢方對質的權利等等。而喪失了這些程序性權利,它很可能導致喪失生命。一旦由于這種程序缺陷導致判決失誤,是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彌補當事人所遭受的損害的。
因此,此次最高法院要求死刑案件二審全部實行公開庭審,是完全必要的。事實上,不僅對于死刑案件,對于其他二審案件,法院同樣應當進行公開庭審。目前中國的訴訟實行的是二審終審制,比起大多數國家來說,審級已經夠節約的了,審級相對少,會導致司法體系內部缺少有效的糾錯機制。如果二審再沒有公開庭審,則連惟一的糾錯機制也被抽走大半,司法體系出錯的概率當然比較高。這顯然不利于確保當事人完全地主張自己的權利,而且,從長遠來看,顯然不利于社會的治理。從世界范圍看,一個可能不斷出錯的司法體系,是很難得到民眾尊重的,若沒有民眾對司法機構的尊重,法律的權威也會受到影響。
關于死刑案件,最高法院也將做出另一個重大改進,即最高法院明年正式收回并實施死刑復核權。不過,目前外界并不清楚最高法院這兩個刑事庭如何進行死刑復核。比如,死刑復核應是書面審理還是開庭審理?復核程序是由各省高級法院上報啟動,還是通過被告人的上訴啟動?如何保障被告人在死刑復核程序中的辯護權?
我們認為,最高法院在設計這種程序時,應當不避其繁難。原則上,死刑復核可采取公開庭審的方式,允許律師和被告為自己辯護。當然,考慮到效率問題,在復核階段一般只進行法律審,而不進行事實審。但假如法官查明相關證據有重大程序上的瑕疵,考慮到目前的司法現實,則可直接進行事實審。同時,為了尊重被告的生命權,合議庭的復核結果應該獲得全體庭審法官的同意方可生效。
此舉自然可能增加司法成本。然而,為了使正義讓每個人都看得見、摸得著,社會有責任付出這種成本。提供一個公道的司法體系,厘定和保障每個人的權利與利益,尤其是保障每個人的生命權。本來就是政府最基本的職能之一,政府的資源理應向這方面傾斜。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因此,關鍵的問題可能不是資源的短缺,而是觀念的缺失。我們需要一種更為健全的關于司法的觀念。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