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第一部講述小留學生的長篇故事片在央視播出,它倍受全國家長、全海外華人、全體小留學生的期待,它會是這個倍受爭議的小留學生群體的真實寫照嗎?
據報道,導演潘小揚稱它是描述富裕家庭背景的留學一族的海外生活,并將它與《北京人在紐約》、《新大陸》等比較。潘日前接受成都日報的采訪,"兩名在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前天被不明身份者槍殺的消息,再一次引起了國人對海外留學生這個群體的關注。非常湊巧,一部名為《小留學生》的20集電視劇,將于本月14日起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
據美國媒體報道,編劇袁志強則向記者表示,"近5年來,僅加拿大,發生了不少于八起有關小留學生的噩耗,一樁樁傳回國內,心碎的不僅僅是一位位母親;萬里之遙,關心海外年幼學子的,是一個正在崛起、放眼世界的民族!可是悲劇不斷的發生,太少有人知道悲劇的緣由、趨勢,太少有人知道平日的積累和生命的感動,更太少有人知道全社會各階層應當如何反省和負上責任。"
留學生一直在呼喚真實的作品寫照。多倫多藝術家高飛則稱,"《北京人在紐約》是早年移民和留學生奮斗與掙扎的真實寫照,《走向共和》更是表達了中國人百年來仍未實現的強國夢想。成功的作品往往影響幾代人,效果非常神奇。而今天這個時候,《小留學生》啊,你可不要成了一架永不停息的撒鹽車!"
導演自信說作品超真實
潘小揚近期就《小留學生》的播出向數十家國內媒體多次發布消息,《北京青年報》及其《北京青年周刊》、新浪網等還分別發表專訪或專題。他反復強調,他執導的《小留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深刻。
潘稱,"我們所面對的這批留學生與以往表現不同的是,他們出去后沒有經濟上的負擔,一去就是正而巴經地去留學,而不是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他還告訴記者,"劇本先后弄了七八稿,最大的難度就是要比較真實地反映小留學生們在國外的學習生活狀況。"
潘在其《導演闡述:為了明天的太陽》(見新浪)中說,"我真實地再現了我們小留學生的生活,旨在給普天之下的家長以啟示,告訴家長孩子們的心聲。"他讓本劇來回答,"什么樣的孩子適合出國;孩子們在國餼烤構?的是什么樣的生活??"
新浪的報道還稱,新劇《小留學生》已經完成后期制作,在內部觀摩時受到了好評。央視自11月底便在幾個主要頻道進行了不同尋常的精彩片花宣傳。網友在該網站上貼說,"在古裝辮子戲,武打戲、婚外戀、三角戀充斥當今銀屏之際,這部戲絕對是最近銀屏上的一大亮點。"
編劇三點意見表遺憾
編劇袁志強向記者說,這部電視劇耗費了劇組和劇中心領導的不少心血,有些成績,但結果有些失誤,是誰也不愿看到的。他告訴記者,他在加拿大生活了8年,接觸了400多位中國小留學生并從中交了不少好友。他認為,留學生的真實生活并沒有得到太多真實的展示,與原創宗旨相違背之處太多,例如,原創中重點寫了男一號來自窮困的普通家庭,上了一所普通而實用的大學,導演卻將他的結局改成僅燒了一碗面條,就獲得了來自白人老頭的一大筆遺產,拿到20萬加幣準備上名牌大學。
袁認為,這對絕大多數艱辛苦讀的學子和中國一大批觀望、準備和未來想加入留洋潮的家庭有誤導。我們中國人對電視劇男女主角的大結局本來就非常講究和苛求。在頻頻傳回有關小留學生的負面消息時,大家都在探究深層次的種種原因,而第一部小留學生專業劇集,就這么簡單的"應付"男一號的"圓滿",簡直是向億萬觀眾開了個大玩笑!這何以經得起此時或多年的推敲?
其次,對富家子弟問題的暴露太過膚淺,不能停留在僅僅展示他們到加拿大住豪宅、開好車等表面現象上,對他們的青春、陽光、消極或沉淪應有合理與巧妙的展示。第三點,擅自篡改西方人領養中國孩子的重要細節。袁志強說,他常常為數萬個養育中國女嬰或殘疾小孩的北美家庭所感動,但導演居然將他寫的戲改拍成加拿大律師及其太太不愿透露領養孩子的中國身份、中國姓名等等,并因此引發這個家庭制止他人給小孩取中文名字而發生與女一號的糾紛,及以此糾紛再行展開一系列的后續故事。
海外已有熱烈反應
在渥太華的一個中文網站,小留學生發貼大聲疾呼,"國內人太多了,想法太片面了,群眾效應太強了,對我們太不了解了,報道的消息太誤導了。加強對我們生活的真實宣傳,也是太有必要了!"世界各地的同齡人因同情兩位學子的慘案,也上到這個網站產生這樣的共鳴。
可是,《小留學生》的DVD已在海外漫漫散播流傳,在渥太華,有一家中文網站正在試播并提供下載,有留學生卻在該網寫道:"天阿,,救命哦~把我們留學生寫成這樣子!"海外網友的反應陸續有來,"這部《小留學生》太讓人失望了。一部不真實(寫得不真實、導得不真實、演得不真實)的片子,等于讓我們的傷再痛多一次。誤導我們的家長、親友和全國關注我們的人,那不是我們最不能原諒的嗎?"navyblue說。
MeTaGaLaXy則在青年人常去湊熱鬧的北京網站──"論壇"說,"本人向毛主席保證,我真的是以生平最大的耐性看了兩三集,實在看不下去,拍這么爛!這就是導演潘小揚,和海外編劇袁志強相互勾結的結果。誰屈從于潘小揚,就等于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
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