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218天的贈臺大熊貓“選秀”終于揭曉。經過精心優選,19號雄性與16號雌性大熊貓從23只候選大熊貓中脫穎而出。目前,大陸方面已為贈臺大熊貓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
歷時218天的贈臺大熊貓“選秀”終于揭曉。經過精心優選,19號雄性與16號雌性大熊貓從23只候選大熊貓中脫穎而出。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曹清堯說,為了兌現大陸同胞向臺灣同胞做出的鄭重承諾,挑選過程可謂慎之又慎,可以負責任地說,大陸贈臺大熊貓是最好的。
黃毛丫頭和小乖乖
這次由專家組選出的這對大熊貓,均來自大熊貓種質資源最豐富、飼養繁殖技術最成熟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中國大熊貓研究中心。16號雌性大熊貓,呼號“黃毛丫頭”,年齡1歲零5個月,體重48公斤,單胎,其母“雷雷”的母性特別強,斷奶前一直把它帶在身邊,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它得到了很好的照顧,也具有了很強的母性。在比賽中得過平衡木冠軍和攀爬冠軍。因其毛色是獨一無二的偏棕褐色,鼻梁兩邊各有一黑點,又稱“美人痣”,當選為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一枝花”。
而1歲零4個月的19號雄性大熊貓,呼號“小乖乖”,體重46公斤,是雙胞胎之一,其母是只“海歸”熊貓,既中國第一只在國外出生并回國的大熊貓“華美”的第一胎中的第一只幼仔。由于它多數時間是人工哺育,從小和人接觸較多,喜歡和飼養員玩耍,養成了活潑大方的性格。它的嘴粗短而大,肚子也大,兩耳之間間距較寬,體形小,性格活潑,溫順,愛“哼哼”叫,屬“風流倜儻”型“帥哥”。
據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曹清堯介紹,兩只大熊貓沒有親緣關系,16號的母親來自涼山山系,父親來自邛崍山系和秦嶺;19號的奶奶出生在臥龍,媽媽出生在美國圣地亞哥。在配對考驗中,它們性格互補,非常和睦。據說每次用餐后,16號喜歡爬到樹上休息,19號就會自覺地跟上,依偎在16號旁邊。如果有什么“風吹草動”,16號會帶著19號迅速爬到樹上,像姐姐照顧弟弟,有時19號也擺擺男子漢的姿態。總之,這對半歲起就一同玩耍的小姐弟,可謂青梅竹馬,情投意合。
快樂生活在一起
據悉,贈臺大熊貓特別護理方案1月8日正式開始實施,16號和19號大熊貓已經喜遷新居,開始單獨過日子。
剛剛來到這個新圈舍,“小乖乖”和“黃毛丫頭”這對兒小夫妻就表現得十分親密。據當地專家介紹,這個新圈舍是專門為贈臺大熊貓設計的,水池的位置、攀爬架的高低都是根據它們的生活習性來安排的,這是專家對贈臺大熊貓實施特別護理的重要內容。由于現在它們年齡還小,把它們和其它大熊貓分開進行單獨飼養,可以進一步培養它們的感情,以便日后到了臺灣能相親相愛,繁衍后代。
在飲食方面,贈臺大熊貓與其它大熊貓沒有差別。特別護理方案還規定了贈臺大熊貓對社會的開放時間。
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說,大陸希望臺灣方面派專家來,由大陸專家對臺灣方面的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包括獸醫管理人員和飼養人員都要進行事先培訓,共同探討營養配方、飼養管理、獸醫保健等方面的工作。
張和民還表示,更換新圈舍也是為了培養大熊貓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希望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專家也能到臺灣去,和臺灣專家實地探討大熊貓的場館建設。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追溯大陸贈臺大熊貓的歷史,早在19年前就已經開始。
1987年1月,全國臺聯二屆三次理事會通過了劉彩品等理事提出的向臺灣同胞贈送一對大熊貓的動議。同年4月,參加全國人大六屆五次會議的臺灣省代表團提議向臺灣同胞贈送大熊貓,北京動物園隨即表示愿意贈送一對大熊貓給臺北木柵動物園。其后,臺灣民間有關人士積極為大熊貓赴臺而奔走,祖國大陸有關單位又多次表達了贈送的意愿,還研擬了傳授飼養技術、代培飼養人員等相關配套措施。
1990年初,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選定了一對人工繁殖的幼年大熊貓“陵陵”和“樂樂”,準備贈送給臺灣同胞。然而,臺灣當局先后以進口大熊貓不宜做展示觀賞、繁殖配對需要2公4母以及大熊貓“非臺灣物種”為由,多次拒絕接受大熊貓赴臺。
大熊貓贈臺每次都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讓臺灣同胞一等就是十幾年。
自2005年5月3日,大陸宣布將向臺灣同胞贈送一對大熊貓后,大陸有關機構邀請最權威的大熊貓保育專家組成專家組,在四川臥龍大熊貓研究中心,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進行了嚴格篩選,以確保贈送給臺灣同胞的這對大熊貓是最好的。為了充分聽取臺灣專家的意見,去年8月26日,大陸野保協會主動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在四川臥龍召開座談會,對大熊貓在臺灣生活的技術條件以及大熊貓赴臺的相關問題交換了意見,并達成了共識。
幾個月來,大陸方面緊張有序地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為使臺灣同胞及時了解此項工作的進展情況,相關部門還把每個工作環節都通過媒體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他們還將根據臺灣接受方的實際需要,為修建熊貓館舍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培訓大熊貓保育人才、組織權威專家入島實地考察。
目前,大陸方面已為贈臺大熊貓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臺灣當局應順應民意,滿足同胞愿望,讓這對可愛的大熊貓早日落戶寶島臺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王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