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1日電 據國際商報報道,隨著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的相繼簽署,紡織品“特保”的話題逐步淡出輿論聚焦的視野。為此,有關專家提醒,要時刻做好應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圍剿”的思想準備。
發展中國家躍躍欲試
發展中國家與中國在各種談判中大多關系融洽,然而,這種局面卻在紡織品貿易問題上發生了變化。其實,在去年中國與美、歐就紡織品貿易談判反復拉鋸之時,部分發展中國家即已開始有所預案。
去年9月末,南非8個工會組織代表40多萬工人發表聯合聲明,稱中國紡織品沖擊其市場,導致4萬多個工作崗位的減少,其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當地紡織、制鞋等工業。
其后,10月6日,巴西公布了有關針對中國紡織品和其他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措施立法的兩個法令,前者有效期至2008年,后者至2013年。兩項措施將通過限額和提高關稅等方式,限制中國紡織品、鞋等多種產品的進口。
2005年11月,墨西哥媒體報道,該國紡織成衣企業也準備聯手國外同行向中國開戰。
12月17日,土耳其公布了對中國紡織品2006年的配額數量,并在2005年42類受限紡織品的基礎上又增加兩類。
此前,阿根廷等國也紛紛“立法”,直指中國紡織品。
出口增速依然可觀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指出,我們必須處理好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系,要力爭與其共同營造“雙贏”的發展模式。“否則,一旦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情緒上來了,服裝燒得可能比鞋更快。”
相關機構研究表明,受美歐設限等影響,出口減速將是今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主要特征。2005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超過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20%;考慮到受限和人民幣升值的影響,預測2006年出口增速仍將維持在15%左右。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有關人士表示,設限對出口不會構成根本性影響。受限產品在歐美市場的覆蓋率分別為30%和35%,但在整個出口市場所占比重也不過10%左右,在增量市場的占比則為25%。因此,紡織出口必須改變目前數量增長模式,向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調整、高附加值的方向努力。
探尋化解之道
前不久在香港舉行的WTO部長級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作出的表率作用,讓很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認識到,中國非常愿意與其一道,為所有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好的發展環境。“我們在這方面作出的承諾和合理的讓步,是很值得的。”張漢林表示。
其實,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對待中國紡織品問題上也存有顧慮。商務部公平貿易局有關人士說,處理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視野要開闊,要有智慧,要針對不同國家和不同行業采取差異化策略,綜合運用政府和民間經濟外交、行業對話和自我約束等手段,化解矛盾,尋求利益共存。
華冠雄則認為,對紡織品出口企業來說,“十一五”期間最重要的功課,就是通過創新做強,依靠品牌做大,而“走出去”和建立自己的營銷網絡正是上選之策。(記者 裴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