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一月十五日電 題:臨汾,何時再現“花果城”?
作者 晉峰 張墨
二00三年以來,在中國一百一十三個重點城市中,山西省臨汾市已經連著三年戴上全國空氣質量污染最重的“黑帽”。
臨汾最早出名緣于五千年前古帝堯建都平陽(今臨汾),堯王訪賢讓位于舜的傳說就發生在這里。后來,臨汾出名是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建了一座“花果城”,每到春、夏、秋三季,市內百花競放,鮮果飄香;是因為每年以十個億的經濟增長速度,山西排名第二的GDP產值。再后來,臨汾因為修建“天安門”、“天壇”等出名;如今,臨汾出名是因為全國污染“倒數第一”。
這頂帽子不能再戴了。一月十三日,來自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和山西省有關部門的八位專家,在太原共同為臨汾的環保規劃“把脈”。
臨汾環保局宣教中心李愛玲主任告訴記者,臨汾污染主要源于三大因素: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居民餐飲產生的煙煤污染。
“臨汾的灰塵靠風刮,污水靠蒸發。但最主要的污染還是煤焦企業帶來的。”山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一位專家將臨汾環境污染稱為結構性污染,產業結構不合理不但導致了今日臨汾環境的嚴峻局面,也給污染治理帶來了很大的難題。臨汾是山西省的主要產煤、產焦區,從“六五”期間開始,國家和山西省內就將配套建設資金都集中到產煤業上,與煤有關的焦炭、冶金等行業跳躍式發展,地方煤焦鐵發展勢頭也越來越猛。
當地人形象地將煤焦鐵產業發展初期的粗放模式概括為:老鼠打洞(小煤窯),村村點火(煉鐵),戶戶冒煙(煉焦)。煤焦鐵工業的大發展換來的是環境質量的每況愈下。
為了還臨汾市民一片藍天,二00五年以來,臨汾市投資五點三億元,將整治重點放在了加快集中供熱工期進度、拔煙囪工程、推進燃料清潔化、加大汽車尾氣治理及市區污染企業搬遷等方面。
拔煙囪工程歷時一個多月,取締鍋爐二十一臺,拔掉煙囪十四根,可減少燃煤三點三萬噸,削減煙塵產生量一千噸,二氧化硫產生量五百噸左右。有關部門還對市區一百條大街小巷進行了硬化,對市區內主要街道采取灑水抑塵措施,減少二次揚塵污染,同時加快建設聯片取暖、集中供熱。
臨汾市還加強對城市周邊污染企業的治理,尤其對河西工業區企業采取由近到遠的取締、搬遷政策,逐步改變該工業區的功能。二00五年十二月中旬,臨汾忍痛關停了包括利稅上億元的“海姿焦化”在內的六家規模較大的焦化企業。
臨汾,何時再現花果城?這也正是環保專家此次來太原的目的,他們針對臨汾市提交的《環保“十一五”規劃》各抒己見。
專家認為,要改變臨汾目前的污染狀況,應充分結合本地的產業結構和地形地貌實際,對規劃目標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在資金來源、目標責任人、完成時間等方面做出嚴格的規定,同時對規劃中的關鍵數字要進行科學的論證,最后確定切實可行的環保發展目標。
經過反復論證,專家組原則上通過了《臨汾市環保“十一五”規劃》。“十一五”期間,臨汾的“聚污盆”能否變成“聚寶盆”?我們拭目以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