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悠悠,當農歷丙戌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回顧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先生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對臺政策重要講話,即將屆滿11周年。放眼兩岸關系前景,如何為人民福祉及民族振興而和平相處、攜手合作,值得兩岸雙方有關人士深思與互勉。
11年以來,兩岸政治情勢推移變動。在臺灣方面,歷經政治風云的跌宕,島內“朝野”分歧,執政基礎不穩,影響及于大陸政策的裹足緊縮。在大陸方面,中共新一代領導接班完成,執政局面相當穩定,故能較有自信地在對臺政策上施展靈活的策略。
總的來說,當前兩岸互動僵局的形成,實在是由于臺灣民進黨執政當局在“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上,拒不接受“九二共識”,甚至竟然還有所謂“修憲公投”的擬議,不免引起有關各方產生是否朝向“法理臺獨”路線之疑慮。
其實,大陸方面在這個問題上,已漸采開闊的態度,作了務實的論述。在江澤民八項主張的引言中指出:“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臺灣又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狀態”,“統一以后實行‘一國兩制’,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保持原有的制度,‘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
胡錦濤總書記于去年3月初,發表“關于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的四點意見”,更進一步指出“1949年以來,盡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系的現狀。這不僅是我們的立場,也見之于臺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既然臺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就不存在所謂大陸和臺灣誰吞并誰的問題。”
依辜振甫先生生前口述,載于《勁寒梅香》一書的記錄,海協與海基兩會于1992年10月底11月初,在香港會談期間,曾經針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涵義,幾經討論,最后雙方同意“彼此尊重口頭上各自表述自己立場”。海基會當時發布新聞稿,對于“一個中國之涵義”,以口頭說明臺灣方面所認知的具體內容就是“根據‘國家統一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當年8月1日對于‘一個中國’涵義所作之決議。”至此,兩會代表就一個中國的問題取得正式的政治妥協。辜汪二老藉由此而實現歷史性會晤。
前述情形,也就是所謂“九二共識”的由來。如果細加體察,其實陳水扁于2000年“就職演說”所提出的“四不一沒有”之論述,以及謝長廷有關兩岸“憲法一中”的說法,如果能夠通過實際行動加以落實,放棄“臺獨”分裂立場,那么,兩岸當局應可取得“最大公約數”。而北京不僅可與臺灣在野黨往來,相信亦不至于排斥與臺灣執政當局往來吧?
八項主張中,除了政治層面之外,在經濟、文化方面的看法和主張,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強調“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和干擾兩岸經濟合作”、“加強兩岸同胞的相互往來和交流,增進了解和互信”;并指出“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兩岸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要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愿望”。而胡錦濤的四點意見,更具體的提出要切實解決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的問題,實現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甚至“常態化”,由兩岸民間行業組織推動兩岸貨運包機。
本月中旬,胡錦濤到福建考察,表示希望臺商及兩岸民眾要抓住機會、審時度勢,推動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直接通航,也歡迎臺灣民眾參加奧運會建設和有關活動。此可謂以實際行動踐履八項主張的政策方針,對于爭取臺灣民心,將起到積極作用。
唐代詩人王昌齡詩云:“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海峽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是骨肉手足。但愿歷史的隔閡隨著時光消逝,經由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相互情誼,化解政治上的誤解,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這是本人紀念八項主張發表11周年的感懷與期許!(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許文彬 臺灣中華兩岸文經觀光協會理事長、律師)